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 > 第115章 清东陵简介

第115章 清东陵简介

封建伦理意识

清东陵实行陵区制,其作为清代帝王陵寝建筑,在陵区空间景观的整体布局上是效法自然的,但是在陵园的建构方式上反映出封建伦理意识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尊卑主宾的礼制和昭穆制度,等级制度明确,等级制度文化严谨。清东陵的整个布局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凸显了当时的风水和尊卑文化。例如,就整个陵区而言,孝陵处于中心位置,其他陵寝则在孝陵的左右按照昭穆制度依次建造,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整个陵园系统的排列方式表现出“尊卑”“主宾”“朝揖”“拱卫”等关系,充分体现了居中为尊的观念和长幼尊卑的等级次序,同时也体现了“尊祖归宗、一脉相承”的兆葬之制,产生了合乎人伦道德和礼制秩序的精神象征符号,从而构成了陵区空间景观的格局,使得空间景观整体协调有序。

“因山为陵”的神本思想

神本思想以神为本,其特征包括强调“神权”“神性”以及“天理”,因此,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每逢大事常常都会举行祭祀仪式来祭奠山陵,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同时在政治上奉行专制统治,并强调价值的永恒性,也体现了神本思想。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的陵寝建筑历来就有一直遵循的“因山为陵”传统,清承明制,自然也体现了这一传统。清东陵“因山为陵”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了自然山川的景观形态,以彰显帝王陵寝的庄严气势,这种“有无相生、大象无形”的空间布局形态是以自然山体为基础创造出的,利用了神本思想,使得皇陵建筑与自然环境在空间上融合,从而构成了“崇高、威严”的环境界面,并且还赋予人文景观以“神性化”的场所意识,使得物质形体抽象的空间关系与物质形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神本思想的环境艺术。

主要陵寝

孝陵

孝陵为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陵寝,坐落于昌瑞山主峰南麓,前朝金星山,背靠昌瑞山,位居陵区中轴线上,居中而建,南北长达5500米,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在清代皇陵中规模最大,是清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陵,也是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被誉为“清代诸陵之冠”,按照中国建筑师遵循的“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设计理念建造完成,在建筑体量、高度、空间布局上都刻意经营,被认为是清代陵寝中“风水最佳、位置最尊贵、最具代表性”的陵寝。该陵寝所葬主要人物有三位,分别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孝康皇后佟佳氏以及孝献皇后董鄂氏。因为传说孝陵内无尸首且薄葬,故在民国时期未遭大规模盗掘(但也有多处盗洞),是清东陵内唯一地宫保存完好的陵寝。把入关后第一位帝王的陵寝命名为孝陵,符合“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思想,其寓意就是告诫后代子孙要“孝敬祖先,恩惠百姓,以实现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之福”。

孝陵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传说,当年顺治皇帝登至昌瑞山顶,将马上之环取下投向山底,并说道“环落处为朕之穴”,环落处也就成为顺治陵寝棺椁下的金井以及孝陵、清东陵总体建筑的基点孝陵筹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过世之后初定陵名为“世祖陵”,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初一正式确定陵名为“孝陵”,破土于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动工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地宫建成后,先将顺治皇帝、孝康皇后、孝献皇后入葬,其余建筑随后第次兴建,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底陵寝建筑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孝陵作为清东陵的主体建筑,其建筑形制及营造模式虽然是参照明孝陵而来的,但其在规模、格局等方面却又有创新。从宏观上来说,陵寝前部是献殿,供祭祀朝拜之用;后部是寝宫,是墓主人安息之所。这种格局由来已久,是仿照生前宫殿“前朝后寝”的格局而建。因为是首陵,所以孝陵有一些其他陵没有的建筑,如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等。孝陵神路上,有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更衣殿、碑亭、华表、石像生、石桥、门座、宫殿、祭台、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下宫殿等30余座(组)各类建筑,这些建筑由神道串联起来,由南至北,形成一条长达6000米的中轴线。

孝陵的石牌坊位于清东陵陵区最前方,是顺治帝逝后由康熙帝为其所修建的一座仿木结构的门洞式礼制性建筑,其体量和雕刻的精细程度已然超过了绝大多数同类型的明清皇陵石牌坊,高约12.48米,面阔五开间,宽达31.35米,为“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并采用木结构以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全部由汉白玉构筑而成,额枋及枋间板上还雕有旋子彩画及云纹装饰;而且6根立柱每一根上都雕刻着图案,立柱下又嵌有两块巨大的夹杆石,夹杆石顶部为圆雕的麒麟和狮子等六对卧兽,底部为须弥座,各夹杆石看面上则分别都雕刻着“云龙戏珠”“蔓草奇兽”和“双狮滚球”等瑞兽浮雕图案。虽然孝陵石牌坊历经三个半世纪的时间,还经受了1679年(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仍旧屹立不倒。大红门位于石牌坊后,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陵园的正门,于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红门耗资16万元复原,有三个门洞,单檐庑殿顶,大门两侧还各有角门,东西两边是20余千米的风水墙向后延伸与长城相接,将整个陵园封闭。门外东西两侧还各立有一块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的下马牌。此外,孝陵的石像生数量较多,共计达18对,主要包括麒麟、马、獬豸、骆驼、狮子、大象、文臣、武将等,其造型大多具有“朴实浑厚”的特点。

景陵

景陵为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是在清东陵所修建的第2座皇帝陵,位于孝陵东2.5千米处,是昌瑞山左枝来脉,以象山为朝山,中轴线正对着象山两峰间微凹的部位,三面环山,且均为自然形成,前有自然案砂相对,景陵神道就是绕着案砂设置的,后有昌瑞山左翼五花岭作为后宝山倚靠,左右有自然形成的砂山围护,其格局符合风水的“藏风聚气”的原则。景陵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首开清朝皇帝生前建陵以及清朝皇帝陵中先葬皇后的先河。景陵所葬的主要人物共计有六位,包括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和孝诚、孝昭、孝懿、孝恭等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1723年)2月17日,内阁大学士等拟定了6个陵名恭呈御览,雍正帝“哀恸不胜,亲刺指血圈出‘景陵’字样”。“景”字象征日光,有“大”“光明”之意,以此宣扬康熙的功德,而“景陵”之名的寓意既包括了对康熙帝一生“平定战乱、开创盛世”等政绩的高度评价,还有希望康熙帝能够“荫佑后世、保国泰民安”的祈愿。景陵内还有再现了中国古代地理舆图绘制技术、象征康熙皇帝开疆扩土功绩、至今仍藏于景陵隆恩殿的《大清广舆图》。

景陵环形宝城中建宝顶,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前建方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前依次为石五供、二柱门、陵寝门。出陵寝门,前院正中为隆恩殿,面阔五间,隆恩殿前依次为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和隆恩门,环以红墙。出隆恩门左右有东西班房,各三间;前有马槽沟一道,上面并排设三孔石拱桥三座;再往前有东西朝房,各五间,再往南依次为神道碑亭、牌楼门和景陵神道,神道两侧自北向南设有文臣、武将、马、象、狮等五对石像生,南端还有一对石望柱。景陵神道在七孔桥北与孝陵神道相接,东行300米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为圣德神功碑亭,因“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精神而改称“圣德神功碑”。碑楼基座为四方形,因1952年的雷火而被毁。而四角竖着的华表保存最好,由青白石料雕刻而成,又称“擎天柱”。景陵虽参照孝陵建筑规制而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各单体建筑形制与孝陵相似,同时为彰显对先皇的孝道,在建筑规模上稍逊于孝陵,但其在建筑风格、规制和丧葬形式上又有所创新,并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景陵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不单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亭内改立双碑,分书满汉碑文,开创了皇陵圣德神功碑亭立二碑的先河,并自此成为定制;改龙凤门为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门,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创的、相当于孝陵主神道上的龙凤门的冲天牌楼门;石像生由18对缩减为5对;裁撤了七孔桥、一孔桥,保留了五孔桥和三路三孔桥;五孔桥改建在石像生以南;此外,还彻底摒弃了清朝皇室中世代相沿火化入葬的习俗,改火葬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葬。另外,景陵方城与石五供之间,隆恩殿与陵寝门之间均不设水沟及石桥,这也是不同于孝陵之处。

景陵妃园寝

景陵妃园寝位于景陵东边,是清东陵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成为后世妃园寝的蓝本,其内葬有康熙帝的1位贵妃、11位妃、8位嫔、10位贵人、10位答应、8位常在和1位皇子(十八阿哥),在清朝妃园寝中入葬人数最多。康熙二十年(1681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景陵纪园寝也随着完工。

景陵妃园寝在布局上仅有宫殿区,该陵寝自北向南依次设有园寝门、享殿、燎炉、宫门、东西班房、东西厢房以及一孔拱桥和平桥。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覆顶。厢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顶。后院建有49个小宝顶。

孝东陵

孝东陵为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皇后、康熙帝的母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故名“孝东陵”,是清朝入关以后所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但具体的始建时间和竣工期不详,准确年代有待考证。孝惠章皇后去世后,由于当时的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已经实行土葬而非之前的火葬,因此无法再将孝惠章皇后葬于孝陵,只能单独给她修建陵寝。由于当时制度尚不完备,在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纪园寝的局面。

由于孝东陵是第一个皇后陵,因此其为之后的一些皇后陵和妃园寝的营建确立了一种规制和模本。孝东陵以黄色琉璃瓦覆顶,采用“前朝后寝”的建筑规制,布局为神路区仅设一路三孔桥,宫殿区不设二柱门,其余则与皇帝陵相同。陵园的隆恩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并配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以及由方城、明楼、宝顶和石五供等为主要建筑的后寝等。

昭西陵

昭西陵为孝庄太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位于清东陵风水墙外距离陵园总门户大红门东侧不远处,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也是级别最高、建筑规制最特殊的皇后陵,还是清东陵唯一一个建在风水墙外的陵寝;陵墓建制完备,规模相当,自成一体,并拥有两层围墙;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期不详,其内葬有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大清国母”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孝庄文皇后死后,其孙康熙为感念祖母恩德,特下旨将紫禁城内刚建成的慈宁宫东边的五间大殿拆运至清东陵,为祖母停灵建了“暂安奉殿”,之后“暂安奉殿”正式建成陵园,并定名为“昭西陵”,意为“昭陵(皇太极之陵)之西的陵墓”。

昭西陵因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而具有与其他皇后陵迥异的特殊建筑规制,例如,神路区只设下马牌和神道碑亭,由于地势原因而没有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并且如今绝大部分都已被毁;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3座琉璃花门;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等。此外,从基址上看,昭西陵最南端是下马碑、神道碑亭,仅存残碑,这些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级的建筑。碑亭东侧为神厨库,仅存围墙。东西朝房各五间。孝庄文皇后的坟冢之前排列了石刻的圆鼎、香炉和花瓶等石五供,而在进入宝顶的丹陛上雕刻着龙凤图样。不同于其他清朝帝王及后妃的歇山顶陵寝大殿,昭西陵隆恩殿采用了重檐庑殿顶,以彰显孝庄太后至高尊崇的地位,而如今昭西陵隆恩殿破坏严重,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景陵皇贵妃园寝

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园寝”或“双妃陵”,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纪园寝,位于景陵东旁,在景陵妃园寝的东边,是乾隆皇帝即位后不久为对其有抚育之恩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的园寝,同景陵妃园寝一样,也是附属于景陵的妃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均有待考证。

景陵皇贵妃园寝的规制超出了景陵妃园寝,除了琉璃瓦采用绿色之外,其余规制几乎与皇后陵等同,因此成为了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被誉为“清朝诸妃园寝之冠”。该园寝增加了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有两座绿色琉璃瓦明楼并肩而立;享殿月台前设置了雕刻着“丹凤朝阳”图案的丹陛石;宫门外诸建筑的屋顶均为灰布瓦,园寝的宫门、大殿、明楼、墙帽等均为绿琉璃瓦盖顶。

裕陵

裕陵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陵寝,相传是乾隆自点的穴地,于乾隆八年(1743年)破土动工,竣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历时近10年。由于裕陵修建于清朝国势鼎盛时期,因此其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上均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裕”有“富饶、宽宏”之意,“裕陵”之名不仅是对乾隆帝政绩的赞誉,同时还有希望乾隆帝能够保佑国家未来富强、兴盛的祈愿。裕陵地宫共葬有乾隆皇帝(1711~1799)、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等“一帝二后三妃”,共计6人。由于乾隆皇帝非常信仰佛教文化,因此在其陵寝裕陵内佛家文化物品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被誉为“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内布满了佛像、经文等各种佛教石雕,例如,在地宫四道门的八个门扇上分别雕刻有一尊菩萨立像,合称“八大菩萨”。

裕陵的建筑规制承袭了祖制,大致与景陵相同,例如自北向南设有地宫、宝城、明楼、方城、祭台五供、二柱门、琉璃花门、三路一孔桥、隆恩殿、牌楼门、石像生、五孔桥圣德神功碑亭等;但是,裕陵在具体的布局形式上又有创新,如在隆恩殿内首次设置了藏有各种稀世珍宝的佛楼,并成为定制,为后世帝陵所效仿;裕陵的神厨库建在了东朝房的后面,不同于景陵因砂山遮挡移到了神道左侧;在陵寝门前增设了三路一孔玉带桥;裕陵隆恩门前的三路三孔拱桥两侧各建有一座平桥,这也成为后世定制;裕陵陵寝门前相较于景陵陵寝门前多了一条上架三座一孔拱桥的玉带河;裕陵的神道两侧有8对石像生,比景陵多出3对,规模仅次于孝陵。此外,裕陵的明楼、隆恩殿、东西配殿、隆恩门、东西朝房以及裕陵小碑楼等主体建筑的阶条石均为整块艾叶青石料,在历代陵寝中均很少见。

裕陵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破土动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进行了扩建;其内葬有乾隆帝死后被贬的乌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嫔,传说中“香妃”的原型容妃也葬于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内。该园寝规制接近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但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享殿前未设丹陛石,园寝门开在享殿两侧的面阔墙上,有一座方城明楼,后院内建有34座小宝顶。

裕陵妃园寝目前只有两个开放的地宫,分别为纯惠皇贵妃地宫和容妃地宫。其中,纯惠皇贵妃地宫位于裕陵妃园寝的最前排正中位置,主要由墓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金券等组成,安葬人物有纯惠皇贵妃(居中)和乌拉纳喇皇后(东侧),是园寝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地宫;而容妃地宫位于裕陵妃园寝的前数第三排、东数第一座宝顶之下,主要由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金券等组成,清理时发现有椁无棺,且椁的一侧被砍成了一个长方形洞,椁的前后还各有一块卡棺石。

定陵

定陵为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守的陵寝,位于清东陵最西端的平安峪,右临西大河,朝对天台山,隔岸是黄花山;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在1861年咸丰帝崩逝之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并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竣工,历时近七年半,共计花费了300余万两白银。[由于咸丰帝在位期间正处于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爆发以及外国侵略者大肆掠夺的阶段,因此“定陵”的命名包含了当时朝廷迫切希望“国家恢复安定、重新繁荣富强”的祈愿。定陵地宫内主要安葬了咸丰帝(1831~1861)和孝德显皇后“一帝一后”2人。

定陵神道于孝陵一孔桥与七孔桥之间与孝陵相接,沿途有五孔平桥、一孔涵洞、五孔神路桥、五孔平桥、石望柱、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等建筑。由于定陵地形陡峭,所以从神路楼到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桥直达隆恩门,具有“里程短、布局紧”的特点。定陵的规制在清代皇陵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原则的指导之下,最后基本上继承了祖陵规制,局部仿效宣宗慕陵,又部分按照景陵、裕陵、昌陵等祖陵规制进行建造,例如桥北的东西朝房、班房的规制均与孝陵相同,隆恩门以内的建筑大多遵从祖制,设有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陵寝门、石五供等;同时也采纳了部分建制慕陵的意见,例如撤消了大牌楼、二柱门,后院较前院变窄,地宫内不再雕刻经文、佛像,地宫下设置龙须沟,地宫顶采用蓑衣顶形式等。此外,定陵的建筑也有其创新之处,例如定陵石栏杆只将月台的东、西、南三面围过来,而不设在大殿的两侧及后面;在金券石券上用城砖灰砌灌浆,垒成庑殿蓑衣顶,然后用三合土夯成长圆形宝顶;在月台、礓[jiāng]礤[cǎ][u]两侧都安装了石栏杆,将砖砌礓礤改为石砌台阶,并且将礓礤分成上下两段,中间连以平台;改变了以往用城砖垒砌的惯例,而以青白石垒砌;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桥、二柱门;将陵寝门前的玉带桥改为三座平便桥;将石像生改为5对等。

菩陀峪定东陵

菩陀峪定东陵为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又称“慈禧陵”,位于定陵东侧约1千米的菩陀峪,初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至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历时6年,约耗227万两白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皇太后倚仗独掌朝纲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将慈禧陵主体建筑全部拆除重建,附属建筑揭瓦大修,工程历时13年之久,约是初建时的2倍,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死前几天才全部完工并验收完毕。

菩陀峪定东陵的陵寝规制基本参照了孝东陵,按理应逊于正宫慈安陵,但由于慈禧的权力欲望强大,致使陵寝一改再改,最终菩陀峪定东陵成为了清东陵内规制最高的皇后陵,以木绝、金绝和石绝等“三绝”着称,彰显了慈禧太后身为统治者的尊崇。菩陀峪定东陵地宫主要由墓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金券五券和两道石门组成,该地宫设置有3条龙须沟。第二道石门上的月光石上有雕刻。除墓道券和闪当券是砖券外,其余各券均为青白石修筑,无雕刻。菩陀峪定东陵三大殿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建造,并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通过全部贴金的手法将其粉饰。隆恩殿四周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板和望柱上都雕刻着“龙凤呈祥”“水浪浮云”等图案,殿内遍布雕刻的贴金砖,明柱上有浮雕的金龙盘绕周围。殿前龙凤丹陛石一改传统的“龙头在上、凤头朝下”的格局,将代表皇后的凤凰雕刻在了代表皇帝的龙的上面,因而形成了“凤压龙”的格局,打破了古代封建男权社会的规则,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主宰清朝命运的政治、历史背景,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且至高无上的女权象征。

惠陵

惠陵为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陵寝,是清东陵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位于清东陵界内东南方向的双山峪南麓,坐北朝南,规模较小,陵寝外围环以砂山;其建造时间相较于其他陵寝较短,于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破土动工,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竣工,历时3年,约耗435万两白银。除了同治帝外,惠陵内还葬有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惠”字有“仁慈、聪慧”等意,因此,“惠陵”的命名代表了对同治帝“仁慈、聪慧”的赞誉。在营建惠陵时,国家财政吃紧,营建经费紧张,最终只能缩减规制,因此,惠陵的建筑规制是清东陵所有的陵寝中最为简约的。

惠陵从选址到承建均由慈禧太后一人决定,其建筑规制除了神路不与孝陵主神路相接以及未建石像生、二柱门和圣德神功碑亭,节省了20余万两白银之外,其余均仿照定陵规制建造。该陵寝自北向南依次设有宝顶、宝城、月牙墙、明楼、方城、陵寝门、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隆恩门、东西班房、东西朝房、三路三孔神路桥、神厨库、神道碑亭、牌楼门、望柱及五孔石拱桥等建筑。除了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此外,由于惠陵的建筑使用的木料均为质地坚硬、红黑色色泽且稀少珍贵的“楠梃木”(即棪[yǎn]楠木),因此又被称为“铜梁铁柱”,其大木构架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其他看点

石雕

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主要包括石象生、拱券桥、门坊、丹陛石、石祭台、券脸石、石碑、殿座栏杆、华表等类型,这些石雕中主要包含了龙凤图腾文化题材、宗教中的吉祥题材、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以及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

龙凤图腾文化题材石雕作品

龙、凤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而图腾文化又属于一种宗教信仰。在封建统治时期,“龙”图腾象征着“皇权”和“尊贵”,因此在清东陵文化元素资源中,“龙”图腾文化元素也是主要表现对象,据统计,清东陵石雕作品中主要雕刻于石象生、华表、石碑、桥梁、石牌坊等部位的“龙”图腾共计有2587条,包括正龙、升龙、蹲龙、坐龙、靠山龙、行龙、降龙等,其主要表现技法有石雕和彩绘两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图腾象征着女性尊贵的地位,清东陵石雕艺术作品中还有758只“凤”图腾,大多与“龙”图腾文化元素一同出现,其中,殿座栏杆中共计有567只,石桥中共计有176只,丹陛石中共计有11只,券脸石中共计有4只。

宗教中的吉祥题材石雕作品

在清东陵中还有许多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的吉祥题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后陵的石五供以及乾隆帝裕陵的地宫内随处可见;[25]其中的佛教雕刻主要包括三世佛、四大天王、五方佛、五欲供、八大菩萨、二十四佛、佛花、法器以及藏文、梵文经咒等题材。[1]同时,清东陵内还大量使用了佛教中供奉在佛像前的“轮”(法轮)“螺”(法螺)“伞”(宝伞)“盖”(白盖)“花”(莲花)“罐”(宝瓶)“鱼”(金鱼)“长”(盘长)等八种神器、又名“八吉祥”的“八宝”。

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石雕作品

清东陵石雕中还有大量民间文化素材,体现了“祈福文化”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华表以及丹陛石、券脸石上,主要是赋予某些珍禽瑞兽(如狮子、麒麟、大象、鹿鹤、骆驼等)、花木虫鱼(如松、竹、梅、兰、菊、牡丹、灵芝、萱草、荷花等)、器物(如古钱、典籍、犀角、宝珠、如意等)以及特定的几何图案(如圆环等)以吉祥含义,例如狮子象征“吉祥和权利”、骆驼象征“忠义”、獬豸象征“勇猛”等。

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题材石雕作品

由于儒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封建帝王统治,所以儒家学派在清代也产生一定影响,在清东陵景区中主要体现在“礼”“乐”“四艺”“致仕”等方面,因此,清东陵有许多反映儒家文化的石雕作品,其中,在裕陵、昭西陵、慈安陵、慈禧陵的石祭台上分别刻有炉、鼎、爵等礼器,体现了有关“礼”的题材;而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qìng],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钹[bó],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管、笛、笙、板、钹,昭西陵石祭台上还雕有钟,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钹和笙,体现了有关“乐”的题材;景陵、定陵和裕陵的华表上雕有棋、书、画,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书、画,惇怡皇贵妃的朱砂碑上还雕有琴、书、画,体现了有关“四艺”的题材;此外,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脸石上雕有“太师少师”“封侯挂印”等,体现了有关“致仕”的题材。

碑文

据不完全统计,清东陵中有顺治帝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计1千余字汉文;有康熙帝的景陵圣德神功碑碑文,共计4千余字汉文;有乾隆帝的裕陵圣德神功碑碑文,共计2千余字汉文;还有其他碑文,共计近2万字汉文。其中,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以弘扬康熙“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为由将镌刻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的圣德神功碑亭诏建两碑,一刻汉字,一刻清文,每个碑文长达4300余字,记载了康熙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清东陵随葬品

清东陵的随葬品主要来自于裕陵地宫、菩陀峪定东陵地宫、容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中。

裕陵地宫随葬品

裕陵地宫中葬有6位皇室成员,包括“一帝二后三皇贵妃”,不仅是四座地宫中内葬人数最多的,而且内葬人物的品阶等级配置也高于绝大多数其他的清代皇陵,因此该地宫中的随葬器物较为可观,主要包括日用首饰、日用实用器物、素日喜爱之物等,不但器物数量较多,而且相较于其他三座地宫而言,该地宫中出土的器物种类也较为丰富。按照这些随葬品的主体材质,可将其分为铜器类、金器类和宝玉石类三大类。其中,铜器类主要有镀金铜锁、铜佛和铜爵等;金器类随葬品数量较多,主要为各式首饰,包括金帽顶、金鼻烟壶、金磬、金龙、金簪、金桃、金荷花、金团花、金鹤、金鸭、金花蝈蝈等;宝玉石类主要有猫睛石、琥珀珠、珍珠手串、珊瑚珠串、玉簪、玉镯、玉葫芦、玉狮、玉兔、玉鱼、玉羊、玉蝉、玉人、松石坠、琉璃坠、松石佩件、碧玉山水诗文方坠等。

菩陀峪定东陵地宫随葬品

菩陀峪定东陵地宫中出土的随葬品相较于裕陵地宫而言数量较少,多为孝钦显皇后的衣物和被褥等种类,例如龙袍、夹袍等。按照这些随葬品的主体材质,可将其分为木器类、绸缎类、绒类、绫类等四大类。其中,木器类主要包括香册、香宝,如孝钦显皇后香册和孝钦显皇后香宝等白檀木制品;绸缎类主要有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绿刍[chú]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雪青缎平金绣团寿女夹袍、陀罗尼经被、织金团龙圆寿缎带等;绒类主要有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绫类主要有堆菱荷花枕套。

容妃地宫随葬品

容妃地宫出土的随葬品主要包括首饰、衣物、荷包、如意以及带有随葬性质的发辫和牙齿等,种类较为丰富,根据随葬品的主体材质,可将其分为金器类、银器类、铜器类、石器类、锦缎类、其他类等六类。其中,金器类主要有金耳环、金花、金佩饰、嵌宝石金质蝙蝠等;银器类主要有银镀金纽扣;铜器类主要有铜纽扣;石器类主要有猫睛石;锦缎类主要有宋锦、堆绫荷包、吉祥帽、哈达残片、黄地暗花团龙杂宝缎、驼色地五彩加金寸蟒祥云妆花缎等;其他类为部分因出土时严重朽烂而导致质地辨别不明的随葬品,主要包括蓝地妆花织龙袍料(残片)、黄地暗花八宝绫(残片)、龙袍(残片)、荷包、发辫、木柄如意等。

纯惠皇贵妃地宫随葬品

纯惠皇贵妃地宫出土的随葬品数量极少,主要包括1枚嵌6颗钻石的金戒指、2个宝石坠、1只耳环勾以及12个大小铜镀金纽扣,并且这些出土的遗物均没有编号。[20]

文化展览

截止到2021年,清东陵景区已经推出了“清东陵第一景观”“建筑知识体验馆”“皇家建筑体验展”“清史警鉴苑”等有关清代陵墓建筑的一系列皇家建筑文化展览。而在清东陵景区举办的“清东陵徒步大会”活动中还有“翰墨留香·慈禧文物展”“震撼的遗珍·裕陵文物展”等文化展览。同时,清东陵景区还融合了“文物展示”“古代建筑文化体验”“摄影”“研学”等多个元素,在清东陵以及唐山市、杭州市、苏州市等地的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展示中国古代匠人纺织、雕刻等技艺的“清东陵文物展览”。此外,清东陵景区还推出了集文化展览、购物和加工于一体的体验馆,向游客们展示大清皇家银器、玻璃画、铁画、满族剪纸、刺绣等文物。

清东陵徒步大会

截止到2023年,清东陵景区已经连续11年举办了“清东陵徒步大会”,该项活动以“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保护文物”为主题,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周末户外健身的一大品牌,其目的是将国家全民健身目标与清东陵的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让参与者在运动中探索清东陵的历史文化,以得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教育。

2023年的“清东陵徒步大会”由遵化市委、市政府和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并由遵化市文广旅局、清东陵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等承办,全名为“2023金融街·古泉小镇杯”清东陵福地踏青徒步大会,于4月15日举行,起点为清东陵景区游客中心的“彩虹门”,沿着孝陵主神路延伸到裕陵神路,终点为裕陵小碑楼,行程共计约为10千米。该徒步大会还增加了“翰墨留香·慈禧文物展”“震撼的遗珍·裕陵文物展”等文化展览,以及金融街·古泉小镇泡汤休闲项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女友小我12岁又娇又辣被天道意志坑了的我海洋捕鱼:一网下去全是哥斯拉重生幼儿园,系统让我攻略青梅?我活到了三千年致郁系编剧半岛神豪,从游戏成真开始造化领主:一天一个传说兵种!神豪:从手撕未婚妻一家开始高武:我的金手指是地球亿万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