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均坐在一张石凳上,翻看着手中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青囊宝鉴果如段菊所说的那般,对修习者的医道造诣有一定的要求。
杨均昨夜将青囊宝鉴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后,便开始按部就班的感悟青囊宝鉴。
不过效果不佳......
杨均发现:青囊宝鉴不仅是一门内功,同时一本医书,书中除了内功修炼之法,还记载着大量的丹药炼制之法。
同时,青囊宝鉴中用到了许多医道上的专有名词,杨均虽然将青囊宝鉴记在心里,却是苦于对医道没什么造诣,无法理解。
不过没有关系。
不会,去学就是。
玄功洞中,藏有无数的医道典籍,这些书不是武功秘籍,所以对所有的玄功洞弟子,甚至于是段氏弟子开放。
于是杨均第二天一早,便来到玄功洞,翻阅医道典籍。
王叔和的脉经杨均昨天已经看了一部分,杨均花了两个时辰的功夫将脉经记下后,便马不停蹄的继续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若是杨均有系统的话,此刻系统上的提示一定是:【阅读针灸甲乙经,医道经验+3】
在阅读脉经的过程中,杨均明悟了许多昨天夜里记下了却没有了想通的青囊宝鉴的内容。
而在阅读针灸甲乙经的过程中,杨均除了又想明白了许多之前不理解的内容外,对于之前已经理解的部分,又有了新的感悟。
但与此同时,也有更多令杨均困惑不解的问题在杨均脑海中产生。
这些问题,并不是关于青囊宝鉴的,而是单纯关于“医”之一道的。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放在医学上,也是一样适用的。
医学,本就是一门实践的学科。
当初神农尝百草,不正是如此么?
杨均虽然将医书中的内容完完整整的记在了脑海里面,杨均本人却是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
正是因此,才会多出如此多的困惑。
杨均摇了摇头,暂时将这些问题压在心底,不再浪费时间去想。
这些问题,等到自己有机会实践的时候,再去研究不迟。
也不知道谁那么幸运,会成为自己的第一个病人。
杨均准备仗着自己过目不忘的本领,先将书中的内容全部记在心上,等自己将理论上知识积蓄得非常充足之后,再去实践不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是一旬光阴。
这十天的时间里,杨均白天基本上都是待在玄功洞内看书。
当然,杨均并不是只看医书。
一直看医书,即便是杨均也是会腻的。
每当这个时候,杨均便会将医书放下,转而挑些别的书来看。
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传奇,亦或是史书传记,甚至于是佛经道藏,杨均样样来者不拒。
昔日黄裳可以阅读三千道藏,在不知不觉间成就无上神功,杨均觉得自己说不定也有那一天。
反正杨均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光是看书也耗不了多少时间。
而且杨均看书之时,除非是一些针对性的书,不然杨均对于书中的内容向来都是不求甚解,因此看起来倒也别有闲情。
杨均读到唐诗宋词时,偶尔还会下意识的朗诵出来。
没办法,作为从小到大,在早读课中成长起来的人,杨均虽然认为早读的用处不大,但毕竟还是养成了这个习惯。
有时候杨均读上一句,路过的段菊便情不自禁的接了下一句,与杨均不约而同的转头相视,双方皆是会心一笑。
段菊坐在玄功洞深处,听到外边隐隐约约传来的杨均的朗朗读书声,心想:“我在里边处理庶务,听到外边杨师兄的读书声,心里总觉得十分平和,像是回到从前在书斋里和大小姐一起读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