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所带来的是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多元的计算结果,带给人类更多的选择。只有量子计算机的复杂性才有可能催生出真正的人工智能,而非只是单纯的模仿。
孔民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组建各种量子计算机的结构模型,即使是一百年后,量子计算也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人工智能,并没有产生自主研究的独立意识,而是依然是人类研究的工具。
量子计算机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种架构方式:半导体量子芯片、超导量子、离子阱、光量子。这四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但最终超导量子计算机和光量子计算机脱颖而出。
其中,超导量子计算机具有高集成度、低噪声等优点,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量子比特集成。然而,超导量子计算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需要极低的温度环境来维持超导态,以及量子比特之间的串扰问题。
相比之下,光量子计算机则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具有高速、高保真度等优势。此外,光量子计算机还能够实现远程量子通信,为未来的量子互联网奠定基础。
但光量子计算架构的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有高精度的光学器件和控制技术。
离子阱,优点是相干时间长,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量子操作。但是, 可扩展性较差,而且体积大 。
半导体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优点是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但是,不能发挥量子计算机的最大性能。
经过深思熟虑后,孔民决定目标是光量子计算机。
只是这一切的基础材料和技术研究都没突破。
……
于是,孔民下定决心,开始补上材料这一短板。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又是一个星期,孔民日夜沉浸在材料学的世界里。
他深入研究光学材料,了解到光源制备需要能够产生高质量、单光子态的光源,以确保量子信息的准确性。高精度的光学分束器、反射镜、偏振控制器等器件的精密性是实现量子比特长时间稳定运行的关键。”
原来,要制造出高精度的光学器件,需要一种在极端条件下才能合成的新型材料,并且要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来实现精确的控制。
孔民已经躲在这个出租屋内学习了半个月,大隐隐于市,这半个月来,没有一个人来打扰他,他学的很认真。
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关键信息 。
突然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划过:即使是记录了所有的关键信息,可又有什么用?我能找谁去研究?就我这个样子,去找那些科学大咖讲述自己的见解,不是被当成骗子,就会被当成傻子,大概率是当成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