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品尝过不少菜的汤底,他或许都不知道每一道菜的汤底是味道香浓的骨头汤制作而成的。
特别第十道菜“粉条萝卜汤”,那味道浓的,飘在空气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汤的鲜味。
如果不是时代限制,他想立马开一家餐馆把人家大厨请进来当厨师长。
当然,这种想法也只能在心里想一想,人家有那手艺,肯定在某厂有一份固定的铁饭碗。
办大席,只是人家合理接外快的方式,如同他当老师时,用闲暇时间干着其他事情一样。
只不过人家这是赚的辛苦费,他赚的是知识费。
总之,每行每业都有特殊赚外快的方式,私下接活这事可大可小。
众人吃完,没有离开而是坐在桌边,闲聊起来。
祠堂外面的席会结束得很快,祠堂里的几桌,还刚吃在一半。
这几桌要么是村干部,要么是晚上的主角。
李建国听着大家和爹娘聊的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插不进嘴,于是带着媳妇和宝贝女儿离开了桌边,打算去到附近散散步。
刚走出宴会区域,李建国就听到了几个孩子们的交流声。
“狗蛋,给我一个鞭炮,过年我捡鞭炮的时候还你一个!”
“狗蛋,给我两个鞭炮,到时我还你三个!”
“狗蛋,也给我一个鞭炮!”
外号名为“狗蛋”的孩子,闻言,先是看了看手心里的八个红炮仗,仔细地想了一下道:“好!不过我只能给你们一人一个,剩下的我自己要放。”
听到他们的谈话,李建国的脸上莫名地笑了笑,随后继续缓缓前进。
又走了一段距离,只见大大小小的孩子越来越多,仿佛吃完宴席又无所事事的孩子全跑这边来了。
孩子们的表现各不一,有人在放之前捡到的炮仗,也有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用火柴放炮仗。
有人用炮仗炸泥土堆,有人用来炸某类洞穴,有人用来炸瓦片等等方式。
一个小炮仗,被玩得五花八门,让人开心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六点多。
此时,外面的天,由于冬天的缘故黑得比较早。
村长他们吃完饭后,便招呼人开始把自己家的桌子和碗之类的东西搬回去。
至于凳子那些可以留下来,用于晚上坐。
农村,冬天的晚上很宁静,却很冷,不像夏天的晚上不仅有隐藏在暗处的危险,还会持续不断响起不同动物的声音,其中最让人讨厌的是蚊子的嗡嗡声。
由于全村人的合力,办席的场地,很快被清理了一大半出来。
祠堂外面在忙忙碌碌地腾空间,祠堂里面一间小房间里,戏曲演员们正在精心地画着戏脸。
不同地方的戏曲文化区别不一样。
现如今,流行在这边的戏曲是南戏中的戏曲派系之一,俗称“花鼓戏”。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戏曲最流行的时间。
发展到90年代,电视机流行的时候,便就那么受人欢迎了,也就村里的一些老人喜欢听。
发展到20年互联网时代,娱乐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戏曲文化从此陆续消失在新一代人的记忆里。
总而言之,不适应时代的东西,终将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一行字,静静地躺在那里!
准确地说,不依靠国家养着,某些文化,早已随着时代的流失,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晚上固定的时间一到,祠堂大门前附近那一片空地上,四周坐满了人。
与此同时,在祠堂前方那一块用几个明亮的灯泡搭建的简易舞台上,陆续出现了人影。
就在这简陋的场地,宁静的环境,一男一女两位的演员,一脸自然,面朝众人,熟练地开口,开始唱《刘海砍樵》。
男:“我这里将大姐好有一比呀!”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
悦耳动听的对唱,时不时精彩的动作。
引得人群中有人忍不住叫了一声“好”,唱到高潮的地方,掌声雷鸣,众人非常欢快地喝彩。
坐在人群中的李建国感受到这一幕,望着那些认真表演的戏曲演员,眼中不禁闪过一抹光亮,心里忍不住感慨:“果然,一些东西是需要环境来衬托,才更有味道。”
不一样的东西,只有搭配得好,才会让人产生相同的共鸣。
不久,《刘海砍樵》结束了,戏曲换了,变成了《打铜锣》。
李建国越看越觉得古典有意思,在他犀利的深邃的眼神中,他从这些故事里看出了很多东西。
比如演员的基本功很强,不像后世明星基本不要什么基本功,只要长得帅,颜值就是演技。
还有演员那全身心投入的认真的神态,比起后世一些明星敷衍的演技好了不知道多少。
除此之外,很多难以言说的好处。
在他看来,只要用心把戏曲演员好好包装一番,那简直就是印钞机。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就算他包下整个戏剧团的钱够,这个时代也没不会有人转让,这种交易被抓住铁定要吃花生米。
戏曲持续了一个小时,大概把花鼓戏里的几部好戏全部表演了一遍,才缓缓结束。
此时已经晚上八点半,众人借助皎洁的月光陆续拿着自家的凳子,缓缓退场。
只留下了一小部分人,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