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皇帝这一朝既无权宦,又无借助低劣豪强以充作羽翼的需要,更不会将那些徒有虚名之辈放在眼里,自然要坚定的推行下去。而且策试也是后世科举的滥觞,皇帝没有将其弃之不理的理由,皇帝眼前一亮,盯看着贾诩说道:“贾公有何高见教我?”
“无论察举、抑或征辟,都是由人荐举。荐举者必当对被荐举者的品性、才干有所识辨,然后乃敢荐举于上。若是荐举者自身品性不端、收受贿赂、或是人情比周,致使劣才驽士荐举于朝,岂非荐举者之过?”贾诩拿着封事冲皇帝躬身一拜,沉着的说道:“愚臣浅见,以为朝廷铨选任官之法,不宜有所偏护,除了黜退士人以外,理当追究荐举者。”
“臣附议。”这是整顿吏治的必经途径,以往这些豪强大都依附于权宦,或是凭恃家里资财、私相贿赂荐举。荀攸对此陋习早已看厌,此时自然同意贾诩的建议:“数十年来,廉能之士无以上进,奸邪之徒负资钻营,世风败坏,也是该收拾了。”
手下两个重要谋士都意见一致,皇帝也没什么话说,早在去年的时候他就下过诏书,痛斥了近几十年来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官场乱象。为此还特意命五官中郎将杨众带左右中郎将对所有的三署郎官进行严格的学识与道德审查,并打算借此顺蔓摸瓜,将荐举者也一并拿下,可杨氏不愿为皇帝背这个得罪众多既得利益者的黑锅,果断将其化解,追究也止于被荐举的士人身上。
当时出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让皇帝不得尽如所愿,如今找到了河东这个切入点,自然允准推行:“那即刻拟诏下去,朝廷用人,以能为先、以德为重。现以河东郡为天下示范,但凡河东有茂才、孝廉等被荐举者,皆由公府、中台策试,方准授职任官。倘有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者,不仅黜退被荐举者、三年内不得任官为吏,还要下诫书追责荐举之人,严查是否有贿赂营私等不法情事,依律治罪。”
“臣谨诺。”荀攸答道。
贾诩在此事上却还有话讲:“朝廷选派能吏良才赴河东任上,为防州郡相党、曲从私情,理应重申三互之法。本地士人不得就任本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亦不得对相监临。”
荀攸神色微诧,忍不住多看了贾诩两眼。
皇帝忽然笑了,像是开玩笑的说道:“贾公,你真该做典选举的吏曹尚书。”
往日只是偶尔在关键之处插话进言的贾诩,今天居然在察举一事上屡有建言,这不仅是让荀攸,就连皇帝都很惊奇。
贾诩从容答道:“此乃朝廷大政,臣既有谏言,自当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