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此次前来,只是一探风土人情,自从董卓之乱后,他就逃离洛阳,去过不少地方。
他见过千里饿殍,百姓易子而食,也见过旱灾水灾,无数灾民流离失所。
去的地方越多,他越能体察民间疾苦,可如今汉室无能,天子连自己都顾不上,更别说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现在来到徐州,徐庶才稍感安慰,因为徐州百姓的日子,要远比其他地方好。
当今天下最富裕繁荣之地,也莫过于荆州和徐州。
陶应灵机一动,计上心头,说道:“我观徐兄乃有识之士,年纪轻轻不应荒废时光,理应投效国家,建功立业,不知徐兄是否有此志向?”
“若能得明主慧眼识珠,我自当报效国家,可我寂寂无名,又有谁愿用我。”
现在的徐庶还很年轻,也只有二十来岁,没什么名气,真正了解他才华的人,恐怕只有陶应。
只不过陶应还没自大到说自己就是明主,他一没势力,二没名望,徐庶不可能为他效力。
陶应虽然没本事,但他还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爹,依靠此爹,或许可劝说徐庶留下。
“徐兄,你应当知道我爹是徐州牧,若你留在徐州,我可在他面前力荐你,保准你能得到重用!”
陶应原以为自己只要这样一说,顺便散发出王霸之气,徐庶就会跪地感激,向他表明忠心。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想要留住人才,可没这么简单。
徐庶婉言拒绝:“二公子的好意我心领了,还请恕我直言,如今陶公年纪已大,还身患重病,纵使他有雄才大略,也无法抵挡岁月摧残,我留在他身边,恐怕无法一展抱负。”
陶应被当面打脸,内心有点难受,可徐庶说得在理,以陶谦现在的情况,已经活不了多久,根本不是一个值得寄望的明主。
“那以徐兄之见,当今天下,谁算得上明主?”陶应不甘问道。
“袁家四世三公,袁术志向远大,独占九江寿春,凭借袁家威名,有机会一展雄途霸业,可称为明主。”
“袁家虽四世三公,但袁术志大才疏,气量狭隘,难成大事。”陶应摇头否定。
徐庶略微沉吟,接着说道:“袁绍兵强马壮,雄霸冀州,虽是庶出,可才干远胜袁术,还曾当过讨董联军盟主,可称为明主。”
“袁绍虽兵强马壮,颇有才干,可此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岂能算明主。”
“北平公孙瓒乃沙场宿将,他镇守边关,立功无数,白马义从更是天下闻名,二公子又觉得如何?”
“公孙瓒勇猛有余,谋略不足,依我所看,他连袁绍都不如。”
徐庶急了,又道:“刘表坐拥荆襄九郡,麾下兵精粮足,荆州水军更是天下无敌,难道他也不入二公子之眼?”
陶应淡淡一笑:“刘表空有荆襄九郡,然他自身暗弱无能,毫无进取之心,再如何兵精粮足,也只能据守一方,勉强能当半个明主吧。”
徐庶听完后,内心已经掀起滔天巨浪,他之所以如此震惊,是因为陶应刚才所言,竟然与他老师说的几乎一模一样!
离开洛阳后,徐庶就在荆州拜师水镜先生司马徽,他一心求学,经过数年学习,已经学有所成,打算出仕一展抱负。
在临走前,司马徽曾问他想要为谁效力,徐庶说打算投靠袁绍或者刘表,他认为这二人最有机会问鼎天下。
司马徽当即否认,并为其分析这二人不值得效忠,之后徐庶又说了袁术和公孙瓒等人,但都被司马徽一一否定。
现在徐庶听到陶应所说之言,竟然与他老师说的大同小异,所以他才如此震撼,他甚至都怀疑陶应是不是曾经拜师司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