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 太后虽深厌崔颂清,连带着不喜崔珣,但公是公, 私是私,她还是借着崔珣被污一案, 与群臣商榷, 欲杀裴观岳, 可皇帝却要保裴观岳, 卢裕民更搬出六年前突厥南下, 裴观岳在宁朔打败突厥骑兵, 才让突厥没有攻入长安的事来为裴观岳说情,他道:“当初若无裴尚书, 后果不堪设想,裴尚书与崔少卿交恶,一时不忿,做出诬告之举,这是他的过错,但望太后与圣人看在他力拒突厥的功劳上, 饶他一命。”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附和, 有御史更言辞激烈进谏道:“崔珣投降突厥, 虽然他一直不承认,但事实板上钉钉, 如果因为这样一个叛国贼,就杀了力挽狂澜的功臣, 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
“太后与圣人不妨听听百姓之言,百姓都说, 裴尚书此举,是为除奸,乃无奈之举,情有可原。”
更有清流疾呼:“若裴尚书死罪,那崔珣投降突厥的罪,是不是要重新审一审?”
言语间,大有不满太后当年一意孤行将崔珣从大理寺狱救出之意。
清流对裴观岳没什么好感,对崔珣更没好感,此番全部站在裴观岳一边,但裴观岳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太后与圣人商榷后,将裴观岳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这也是为何崔珣要求裴观岳死罪时,太后并没有应承他的原因。
但这个结果,崔珣早就预料到了,他对自己的名声心中有数,这三年,他做了太后手中的刀,得罪了太多人,早就是孤臣一个了,朝中谁会帮他说话?没有人。
他并未失望,也并没有去求太后为自己鸣不平,本来他也没指望此次就能置裴观岳于死地。
他如今担心的,只有一件事。
那便是如何将真相告知李楹。
李楹还不知道供状一事,她去了刑场,看了金祢行刑场面。
金祢因为叛逃突厥,又带兵攻打大周,被判了凌迟之刑,当日长安城人流攒动,百姓阖家出动观看金祢下场,在人群中,李楹看到金祢被堵了嘴,每割一刀百姓都大声叫好,最后行刑完毕后,百姓更是分其血肉,践其尸骨,场面惨不忍睹。
这场正义的盛大狂欢,李楹看的心惊肉跳,几度欲呕,走的时候,更是双脚轻飘飘的,差点没踉跄跌倒在地。
她没有回崔府,而是茫然在长安街头走着,来来往往的人都在热切议论着金祢的伏诛,可是她并不想听,她不想再走在人多的地方,于是往僻静处走去。
不知不觉,她走到了曲江江畔,走到了一处林中,她抬头环顾四周,这是,腊梅林。
崔珣带她去上元灯会那晚,崔珣因为跳入寒冷曲江救了阿蛮,身体支撑不住,但还是硬撑着走入无人的梅林才晕倒,这就是那个梅林。
那时她还心想,一个人人唾骂的奸佞,自尊心居然能强到如此地步,许是那时,她开始一步步对他产生了好奇,继而,情根深种。
腊梅林中,梅花已经全部凋谢,梅树生了碧色新叶,虽是绿意盎然,但到底比不得雪中红梅惊艳,因此这梅林更是人迹罕至,加上宵禁时分已到,李楹在梅树下抱膝枯坐良久,都无一人前来。
直到玄黑鹤氅衣摆出现在她面前,她才徐徐抬起头。
她张了张口:“崔珣?”
崔珣点了点头,他席地坐到她面前,李楹问:“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崔珣道:“这长安城,你也没多少地方可以去,顺着我们以前去过的地方找,便找到了。”
李楹扯了扯嘴角,勉强笑了笑,崔珣静静看着她,问道:“为什么一个人躲起来?”
“我……”李楹抿唇,最后还是说:“我有点害怕。”
“怕什么?”
李楹没答,她只是问:“金祢就这样死了,你为什么不让他澄清,说你没有投降突厥呢?”
崔珣道:“没有必要了。”
李楹苦笑:“什么没有必要,你是不想节外生枝。”
若让金祢澄清,难免会让御史质疑崔珣心怀私念,李楹又道:“你审讯金祢的时候,应该根本没有让他写澄清的供状吧?”
崔珣默然,他让金祢写了天威军的供状,写了李楹的供状,唯独没有写自己的。
李楹见他神情,心中也明白了七七八八,她叹了口气,说道:“你是想这样,一直背负着恶名死去吗?”
崔珣眸中如深潭般平静:“我并不在意自己的声名。”
意料之中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