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柴希,黄安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
和邓家依靠祖上余荫一样,宋家也因宋柴希迈入特权阶层,进而诞生特权家族,哪怕是最底层的小家族,也拥有两千亩土地,这些土地并不免税,但是有宋老太爷余荫在,地方官府也不会如盘剥小民那般,逼迫宋家。
施佑也就是被剿灭的太快,要不然凭施贼急需粮食,财物,宋家多半也得遭受灭顶之灾。
现如今宋家家主宋诚忠厚,这些年组织村民修桥补路,挖水库,引沟渠,颇受宋村村民爱戴。
可惜的是自宋老太爷死了之后,宋家连个举人都没出过,要不然将名下土地全部投献到主家名下,宋村基本上可以免了官府田赋。
如果再把自己名籍托在主家名下,成为隐户,那便是连丁税都能免得一干二净。
大明在籍人口不过五六千万,可实际人口超过一亿五!
少了一亿人的丁税,每年国库少收赋税上千万两。
大明穷,穷的活该,这也是太祖皇帝亲自制定,所谓万世不移的完美制度。
邓平推行土改之政,说实话惠及的还是寻常百姓,尤其是那些失地百姓更是欢欣鼓舞。
至于土地不得买卖,还有以后要给县里交税,这些普通百姓并不在意,或者说现在无需在意。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摊丁入亩和废除免税还有民籍!
摊丁入亩废除丁税,连丁税都不收了,那还当什么隐民,光明正大当平民难道不好么?
至于民籍……大明的籍太多了,什么士籍、医籍、匠籍、灶籍、军籍、民籍、贱籍……等等。
分籍也就算了,竟然还规定你爹是啥籍,你就是啥籍,士籍除外,想获得士籍得科举。
一旦获得功名成为士籍,哪怕你以前是军籍,你的子孙也是民籍起步。
于是压根不会治病的非得当郎中,不想当兵只想种地的还是得当兵,拿了一辈子锄头,给军将当了一生佃户,他么也是军籍,儿子也是,孙子也是,除非科举出仕。
邓平穿越来大明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也是这户籍制度,老朱当年为何要限死户籍,难道仅仅只是为了鼓励读书,限制商贾?
想不通,也没必要深究。
在邓家庄当地主,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现在被朱常淦这厮架成县城地主,那这黄安县便是属于他的一亩三分地,得按他的规矩来。
不愿意,那就滚出黄安!
此刻,邓文龙带着三十人抵达宋村。
宋家庄两百多户,五六百人口,这时候男女老少个个上阵,拿镰刀,拿锄头,拿扁担,甚至还有不少手里拿着砖块……
宋诚站在所有村民前头,一脸的无奈。
“我家少爷仁慈,推行土改大政也是惠及万民,宋家主也是读书人,该不会看不出这土改真正得益的还是平民百姓吧,现在宋家主纠集满村村民,难道是打算阻碍土改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