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对海瑞的评价是:“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
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于万历十五年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
一开口,便在大堂内掀起一片惊呼。
光从这段介绍,就能明显看出不同,尤其是将海瑞和汉朝的汲黯,宋朝包拯相提并论,更是让他们大为吃惊。
汲黯,汉武帝时期的的著名铮臣,名流千古。
包拯包龙图,断案如神,哪怕是如今的大明,在许多百姓心中也是青天大老爷,这评价也太高了吧。
更主要的是,夏炎将海瑞什么时候死,死后会获得什么称号都说出来了,其他人可没有这待遇。
众人都已经知道,这万历便是如今只有三岁的太孙朱翊钧。
“按照史料记载,海瑞此时应当还在诏狱之中,因为我的出现发生改变,他应该是嘉靖驾崩后,由隆庆皇帝将其大赦出狱。
先是官复原职,后调任大理寺,提拔为尚宝丞。
隆庆三年,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此时的海瑞早已官声在外。
治下的贪官污吏们畏其人,很多竟然主动辞职,当地的显赫权贵,宦官集团,无不是惧他三分。
海瑞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
安抚穷困百姓,百姓们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民间称他为海青天。
平冤案,推新政,斗豪强,大力整顿了当地的不良风气。
卸任巡抚之时,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
然而也正是因为海瑞的性格太过严峻刚直,在官场中备受排挤,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场。
海瑞因为性格原因,一生未能入阁,但依旧为明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他的清正廉明和断案能力,更是被老百姓们所诚心尊敬,是和宋包拯一样,历史上极少数,能够得到百姓们衷心认可的好官。
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去世后,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世为他铸祠立庙,受人香火。”
“海某,无憾矣!”
夏炎说完后,海瑞双目已经是饱含热泪,缓缓跪了下来。
此刻他的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自己虽然没有成为首辅,甚至入阁,但却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认可。
死后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传颂,将他和包拯相提并论,得到后世之人如此高的评价,当真是死而无憾了。
徐阶,张居正,高拱等人无不是对他投来羡慕之色,甚至是肃然起敬。
裕王盯着海瑞的眼神在发光,内心已经决定,自己登基后一定要重用海瑞。
嘉靖盯着海瑞看了很长时间,心中一样是感慨万分。
难怪夏炎说他是千古流芳的名臣,果然不假,关键他还被后人立庙了,胜过一切言语,甚至他都有些羡慕了。
思索片刻后,看着夏炎开口问道。
“夏先生,海瑞可有过错?”
夏炎吸了最后一口烟后,说道。
“人无完人,这是自然,海瑞最大的诟病,便是他的“孝”。”
“孝?先生此言何意?难道孝顺父母不是理所应当吗?”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不解,自三皇五帝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孝道,甚至有帝王以孝道治国的。
明朝也同样如此,怎么在后世之人口中,却成了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