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科技应用的大致方向后,众人开始细化相关的计划。
欧阳悦琳率先发言:“我觉得我们要尽快组建一个专门的科技应用研发小组。这个小组需要吸纳考古学家、科技专家以及教育工作者,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的融合。”
艾莉丝立刻表示支持:“我同意,并且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比较典型的文化遗产地开始试点。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或者中国的长城,这些地方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代表性。”
林羽接着说:“没错,在试点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公众的反馈。毕竟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意见。”
资深考古学家沉思了一会儿说:“还有,在技术分享给其他国家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差异。可以先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从基础的科普开始,再深入到技术操作的层面。”
欧阳晨曦点头称是:“这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教育普及一样,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做本地化调整。而且我们要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的科技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国可以分享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应用方面的成功案例,也可以提出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王队长补充道:“从资金的角度看,这个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向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一些科技企业寻求赞助。同时,对于赞助的企业,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权益回报,比如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方面,或者在相关科研成果的署名权方面。”
随着计划的逐步完善,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众人面前。
艾莉丝皱着眉头说:“我们都知道这些计划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不少阻力。比如说,在一些保守的地区,可能不太接受这种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
欧阳悦琳思考片刻后回应道:“那我们就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可以先从当地的文化精英入手,让他们理解科技应用的积及意义,然后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
林羽也表示赞同:“对,而且我们在推广这些计划的时候,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比如说,在某些宗教场所附近使用技术设备时,要遵循相关的宗教规定。”
资深考古学家接着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确保科技应用不会对遗址和文物本身带来任何潜在的破坏风险。即使是看似无害的监测技术,也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影响而对遗产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