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表示:“可制定一套基础技术应用标准,再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就像在中国的经验,结合本地文化和需求调整。”
欧阳悦琳总结道:“那我们就这么定了。李明负责数字化保护,索菲亚负责国际合作培训工作,我们还要优化资金筹集策略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新成员带来的背景和专业技能让团队计划更完善,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知道这只是新开始,前方还有更多挑战,但已做好准备迎接。
随着计划的敲定,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李明迅速组建起数字化保护专项小组。他深入研究不同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性,从古老的陶器到宏伟的古建筑结构,每一类都制定出详细的高精度扫描方案。他亲自带领团队来到国内几个着名的文化遗产地,如敦煌莫高窟。在洞窟里,他和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高精度扫描设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壁画纹理或者佛像的面部表情。同时,他与文物修复专家紧密合作,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要点融入到数字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中,确保数字化成果不仅能呈现出文物的外观,还能体现出其历经岁月后的修复历史和文化内涵。
索菲亚也在国际合作培训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她凭借自己丰富的古罗马遗迹保护和数字化复原经验,精心设计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从最基础的无人机操作原理和卫星影像解读,到复杂的遗址数字化建模和修复规划理论。她联系了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多个考古机构,向他们发出参加培训课程的邀请。在意大利的一个古老考古研究中心,她举办了一场线下的入门培训,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考古学家和技术骨干。她亲自示范如何利用无人机获取遗址的全貌数据,以及如何通过卫星技术分析遗址的地层结构和潜在的保护风险。
而负责资金筹集的成员们则四处奔波。他们与各类基金会进行洽谈,详细介绍项目的前景和意义。同时,积极寻求企业的赞助,强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例如,与一家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该企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并且承诺在项目成果推广中提供技术支持。
在团队不断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新的挑战。在国际合作培训方面,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成为了首要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员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程进度上也难以完全统一。李明在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发现,一些小型文化遗产地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当地居民和相关管理部门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这给项目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团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针对国际合作培训的问题,他们聘请了多语言的专业翻译人员,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调整教学方式和案例内容。在应对小型文化遗产地的问题上,他们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如一些濒危的民间手工艺通过数字化记录得到重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从而提高了当地对项目的支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在数字化保护和国际合作培训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3D虚拟博物馆的框架逐渐搭建起来,一些着名的文化遗产已经被制作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模型在虚拟博物馆中展出,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欣赏。而国际合作培训也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期课程,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和技术人员掌握了相关的新科技,为全球的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团队将继续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推广目标前行,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将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