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杜若薇的日记,我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线索。”
一边说,裴元已经着手开始查找起来。
“好,我来帮你看看。”他们俩人就开始一起翻看。
裴元发现杜若薇写得一手好字,几乎每天都坚持记录生活琐事,乍一看并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为了避免错过重要的细节,两个人非常认真地在研究。
直到警局里其他人陆续离开之后,他们还在忙碌着。
一直到次日清晨,才差不多把整本日记浏览完毕。
“元哥,你看这个。”突然,杜斌指着一页叫道。
裴元接过一看,那天不是文字记录而是一幅画。
画面上布满了毛绒玩具,但却呈现出了一种异常古怪的风格。
原本应是可爱的玩偶,在这张纸上却被赋予了眼角渗血的形象。
从绘画水平判断,这似乎是她年纪尚幼时的作品,线条稍显粗陋但仍能辨别内容。
在画面角落有个小小的阿拉伯数字1标注,似乎还有后续的图画。
接着往下找,果然还有四幅类似的作品展现另一位小女孩手捧玩偶的情景。
这名孩子并非作者本人,而是名叫徐馨的角色,在文中被多次提到。
2003年6月1日, 晴天里,交到一个最棒的朋友叫做阿馨,总是拿着她的玩偶不离手。
6月23日, 受邀去了阿馨家做客,她们家住处真宽敞,比我家要大许多倍。
7月18日, 学校组织出游活动,我和同学们玩耍时发现不见了阿馨的身影。
海边看见了她,并注意到水中的玩偶,我想救她,但因为手臂不够长感到恐惧。
7月24日, 当所有人都寻找阿馨时,唯独我发现她在海中,却出于害怕未曾发声。
9月1号晚上梦见阿馨问我为何将她推下水,然而我确信见到的是她自己跃入水中。
日记里叙述的情况和图示有所不同。
图上描绘着两个孩子正海边游玩,大些的那个似乎正在将较小者推进海中;随后丢掉手中玩具匆匆离去,留下后者逐渐没于水面下。
“根据图画推测,杜若薇很可能对这件事负有一定责任。”杜斌提出了观点。
裴元指着日记本上的标记分析说,“这些打勾应该是老师的要求让她养成书写习惯,因此真正的想法恐怕只敢通过绘画表达。”这意味着实际上可能是她亲手推倒了同伴。
“或许出于内疚或畏惧心理,成年后她开始收集大量绒毛制品。”
“你觉得这种童年的阴影可能一直困扰着她直到成年吗?”
“存在这种可能,现在我们需要亲自前往张家求证一下事实真相才行。”
二人立即出发找到了徐馨的家庭住址——一处奢华别墅住宅区内部。
“敲门声响起,迎面而来是一位中年女士及身旁的小女孩,”得知对方身份后显得十分惊讶询问家中是否出了什么事情。
“请让小孩先行避开,我们要谈些敏感内容。”
待小姑娘走远后,女士递过饮品询问具体缘由。
“我们是想了解更多关于徐馨的信息。”
提及逝去的女儿令眼前妇人流泪不止:“为什么……调查她的事情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