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原本是个太湖边上小渔村里的书生,打小聪慧,三岁识千字,五岁解四书。家中虽穷,不坠青云之志。十五岁长成那年,他以自学成才的身份参加了县里的“发解试”,考取头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县状元。拿到“解状”之后,整个家族都因为他的存在而荣耀,全村百姓都出走家门为他庆祝。
就在他意气风发之时,爱情也悄然降临。
当地名流张渚,一直有着爱才之名,每年都会资助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穷苦读书人。毕就在被资助之列。
张渚之女张氏,和毕的年龄差不多,两人有一天在后院碰见,便一见如故,互相移不开眼睛。
和众多才子佳人一样,张氏偷偷给婢女花娘说了,花娘从中牵线搭桥,让毕和张氏走到了一起。他们一起赏过上元花灯,一起吃过社日村集上的流水席,一起在七夕那天私自拜过天地、祭过星辰,一起挽手规划过共同的未来。
转眼间,省试将至,张渚见女儿也不小了,便决定榜下捉婿,为女儿择一门好亲事。张氏听了,又哭又闹,只是不肯。
可在毕听来,这简直是天赐的良机。自己一介穷酸书生,想要迎娶富家千金,唯有仕途登科,别无他途。他安慰张氏,自己一定可以以真才实学,省试夺魁,亲自去提亲。
现实是冰冷的,张氏的激烈反抗并非没有道理的。发榜那天,毕呆呆地站在榜下,找了很久。
“呸,早听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不曾想他们会这样明目张胆!”榜下落第书生们并无颓色,反倒是个个义愤填膺。
“我不服!我要上告朝廷,彻查省试!”
“彻查省试!”
“反对公卷!”
毕只一心读书,全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待人群乌泱着前往州府抗议时,他跟着队伍,才听出个大概来。
原来,这大唐科举取仕制度虽然已近成熟,但在地方上,也滋生了很多新的腐败。门阀贵族为了维持门第、传承官爵,大肆弄虚作假、贿赂考官。他们会将自家子弟的诗文卷轴直接呈给尚书省,同时给予某种经济或者政治上的方便,这叫做纳省卷,又称为“公卷。”
同时,一些没有背景的考生,会向达官贵人私自呈送诗文,以求功名,这叫做“行卷。”
而大唐进士科还允许“公荐”和“通榜”,主考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地方省试明码标价、公然索贿早已屡见不鲜。
毕没有继续跟着抗议的队伍,他的心彻底凉了。
别说“公卷”、“行卷”了,他就连一日果腹之餐,都只能过午不食。家里所给的盘缠,早已消耗殆尽。
很快,张氏终究还是没能抵得过阿耶的威胁,嫁予了当科进士,两家富贵相当,风光无限。
毕没有死心,他每天都会去那进士的府外,想要看看张氏过得怎么样了。
终于,这一天,他刚刚爬上墙头,便看见了张氏。因为绿竹掩映,他分辨不出,张氏是在捧心垂泪,还是在院中寻常赏花。
“你是何人!”
他被这一声厉喝吓得狠狠跌在地上。
“又是你这臭乞丐!”
“宛晴!宛晴!我在这里!”
“什么?我家夫人未出阁时的名讳岂是你能喊的?”
那恶仆喊来一帮人,将他一顿好打。
伤痕累累的毕,从此之后便成了这天底下最污浊恶臭的乞丐中的一员。他对张氏别无幻想,只想了此残生,去下一世投个公卿之家罢了。
可麻绳专挑细处断。
又是一年上元时节,进士老爷带家眷来太湖边看灯。
毕跟着一群老乞丐,便跪行在达官贵胄之间,摇尾乞食。
“郎君,是你!”
人群之中,只看了一眼,张氏便认出了他。
“宛晴!宛晴!宛晴!你别走!”
“哪来的乞丐,乱棍赶走!”进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