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成为举人,需要参加“乡试”。
别以为这个“乡试”中带着一个“乡”字,就以为是乡县之间的考试。
其实不然,乡试的考试地点是全国各大省城,也可以称之为“省考”。
在明清两代,省考录取率非常低,不足10%.
而现如今,在教育体系如此健全的时代下,我们本科录取率也不过20%左右。
所以,想成为举人的概率和考上211的难度差不多。
可能有人认为,考上211也不是很难。
那是因为现在学校扩招,每年有近46万名考入211学校,而古代科举是三年一次。
每三年录取不到600名举人。
分摊到每个省份后,也不过几十人而已。
想报名参加乡试的,得提前通过各部门面试,长相、举止及谈吐都要合格,才能允许参加。
考试内容局限性也非常大,并不能任其发挥,行文方式更是严格,只能遵守八股文规则,堪比戴着脚镣跳舞,还要跳出新颖。
除此之外,书法也必须好看,不能涂抹一字。
很多考生洋洋洒洒写满试卷,最后因字迹不合考官心意,被直接扔掉试卷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熬过上面的重重难关,那么恭喜,你终于成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举人。
为什么在古代有那么多人历尽千辛万苦,也要考取举人?
举人的好处
如果你在清明两朝考中举人,那你已经用半只脚踏上了仕途。
考的名次差一些,在各大县城寻个闲职,每日写写文案,整理卷宗,每月俸禄非常可观。
考的名次好一点,就有希望做个县太爷,完全可以保证荣华富贵一生。
现在很多人认为县长也不过如此,官职权力也没那么大。
但在古代,因为交通信息不发达,知县的权力基本等同于这个地方的小皇帝。
无论经济还是治安,事无大小,都要得到知县的许可才能办。
而范进考中的是亚元,乡试第七名!
全省第七名,这意味着他已经成为知县的候选人,只要有空缺,可以立马补上,未来前途无量。
除此之外,古代赋税是非常重的。
而成为举人后,可以免除很大一部分赋税。
即使范进中举后暂时不入仕,也会被当地各大乡绅拉拢,将大量土地挂在举人名下来逃避官府的赋税,其中自然少不了好处。
如果范进一心求学,那他可以无限制参加会试,也就是全国大考。
同时,他也不用担心日常花销问题,朝廷每年最少也会给30两白银,外加1800斤稻米。
古代,一户农家每年收入不过三五贯铜钱,也就是3至5两银子。
换算成现在,范进每年可以拿到三十多万。
且看小说中,张老爷明面上直接拿了50两银子送给范进,更别说其他豪绅私底下送的银子。
而范进也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成为举人后,守着金银财宝过一辈子。
他后来参加了会试,考中了进士。
成为进士没多久,被皇帝钦点为山东学道,掌控一省的教育大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官职,放在现代就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权力非常大。
因为在古代,讲究师承,所有考生想出人头地,必须要和主考官打好交道,见面要称为老师。
再加上山东本就是孔孟之乡,考生众多,入朝做官的也多。
无论这些考生后续官至几品,身兼何职,见到范进后,都要尊称其为老师,不能顶撞半句。
很多历史名人都做过这一职位,比如刘墉、纪晓岚和张之洞等重臣。
只要担任过这个职位,必然会拉拢一众人脉,在朝堂中也会备受尊重。
后来,范进还担任过通政使,掌管这通政使司的一切事务,位列九卿之一。
这已经算是普通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官职,这个职位还可以与皇帝一同参加国家大事的决策。
范进把五十年的穷苦全押在了科举考试上,最后终于赌赢了这场“科举游戏”,差点喜极而疯。
我们看到的是一人闯过了独木桥,可还有成千上万人倒在科举考试面前,根本没有“上岸”机会。
而我们身边又有几人能像范进一样,闯过独木桥呢?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搜索
范进最终结局
真实的范进个人简介
历史上有范进这个人吗
历史上范进原型
范进
历史上范进真的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