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重坦,中型坦克也是安东尼康定斯基测试的主要内容。ato Ansaldo da 9t、Carro di Rottura da 10t、ato M11/39是三款二战期间主要的坦克。如果从中型坦克——M11/39中型坦克说起,1929年,意大利陆军要求设计一辆9吨级安萨尔多坦克(ato Ansaldo da 9t),该坦克需要搭载一门65mm短管火炮进行火力支援。1932年,首辆原型车面世。9吨级坦克的第一辆原型车。俯视着看这台车似乎挺长的。在1932-33年间,9吨级坦克的计划经历了一些调整,车体变得更大,履带也变宽了。修改过的9吨级坦克。在1935年,9吨级坦克的计划装上了军用卡车菲亚特634N的6缸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可提供85马力的动力。随之进行修改的还有坦克的悬挂系统,每侧由9个小路轮修改为6个大路轮。改进后的坦克随后继续进行测试直到该计划在1937年被停止。从突破坦克到中型坦克——10吨级突破坦克后,意大利军方并不喜欢9吨级突破坦克的设计。在1935年,意大利军方提出还是想重新设计一个适合山地使用、重量在8-9吨左右、最大行程达100km的坦克。安萨尔多接到要求后,在1936年底便拿出了新的原型车,该车被称为Carro di Rottura da 10t,10吨级突破坦克。其拥有一个全向炮塔,里面装有两门同轴6.5mm斯科蒂机枪;此外车体上还连接着一门37mm Vickers-Termi L40型火炮。10吨级突破坦克沿用了之前废案的发动机及悬挂,依旧是85马力的动力输出,依旧是6对大路轮。
10吨级突破坦克的四视图,已经能看出M11/39的影子了。1937年,10吨级突破坦克的引擎更换为8缸的菲亚特SPA。它可以提供105马力的动力。这款发动机的采用带来了一系列更改。该坦克炮塔上的主炮修改为两门8mm布莱达38机枪;路轮的分布变为每侧两对转向架、每个转向架两对路轮的设计,每侧共8枚路轮;车体右侧的逃生门也被取消了。1938年,10吨突破坦克的炮塔又经历了一次修改。新炮塔依旧是圆形的,但采用铆钉加固。火炮等内容物并无改变。10吨级突破坦克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次改进:车体尾部加了一个倾斜面,将原本用T字槽固定的两颗备用轮胎放到那里去了;一个RF 1 CA电台也被加装在坦克上。经过这次修改后,10吨级突破坦克被重新命名为Carro di Rottura 8 T,8T突破坦克。(叫做8T是因为其内部的8缸引擎)。墨索里尼在1939年10月26日于葛罗丽别墅检阅2576号原型车。1938年5月16日,8T突破坦克被送给墨索里尼过目,同日世界媒体也得以一窥该坦克的真面目。同年1月11日意大利陆军曾下100辆该型坦克的订单。借此契机,8T突破坦克被军方重新命名为M11。1938年12月,陆军还追加了50辆的订单,随后又追加了400辆。但这些追加订单都随着陆军对M13/40的偏爱在1939年10月26日被取消了。量产型的M11/39与8T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由于变化太细微,从外观上基本看不出来。M11/39截至1939年10月就已经交付了22辆,最后一辆M11/39在1940年5月交付陆军。因为缺少原料,安萨尔多的月均产量仅为9辆。M11/39的火炮设置为这辆坦克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弱点:37mm口径的Vickers-Termi火炮射界仅为左右各15°,俯仰角也仅为-8°~12°。在使用37炮的时候,驾驶员需要关上观察口。在此期间驾驶员只能通过小缝隙进行观察,视野很不好;更不用提非全向炮塔的坏处了。而且这门火炮的穿深也很低,在1000米的距离上M11/39自己的火炮都不太能击穿自身30mm厚的前装甲。因此该车的火力是十分成问题的。
最终定型的M11/39有三名乘员,战斗全重10.9吨,由一颗105马力的菲亚特SPA发动机提供动力,其前部装甲30mm,侧后装甲均为14mm,公路时速33.9km/h。第一批M11/39在1939年发配部队,第一次作战是在1940年进攻利比亚,之后它也参加了北非的大部份战役。尽管阅战无数,但是战绩都不怎样。不用提英国的厚甲步兵坦克,英军巡洋坦克如A9,A10就已经在性能上超越M11了。M11的装甲薄弱,武器设计不科学,意军的战术也落后。因此,北非战场上的M11/39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M11/39是意大利研制中型坦克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它火力贫弱,主炮仅为两门8mm机枪,并未和L3/38拉开差距,而后者已经在西班牙内战中被T-26的45mm火炮教育过了。这也直接催生出M13/40这个在全向炮塔中装47mm火炮的后继者。但M11/40又是成功的:它奠定了意大利中型坦克的基础,为之后设计的意大利中型坦克们铺平了道路,为安萨尔多的坦克设计积累了经验。一直到M15/42,意大利中型坦克的外观都基本延续了M11/39的设计理念。
安东尼康定斯基的工作,就是作为军代表,把作战路线,人员、火炮和机枪要求、转向架和路轮、观察口和视野甚至是铆钉这些人车细节,知行全面合一并且开火上弹药的内容全部想一遍,并且结合之前轰炸约克号得到的经验和数据,全面控制坦克的图纸和技术数据,再告诉安萨尔多公司的工程师,做出世界知名的最好坦克。
这对于安东尼康定斯基来说既难又不难。难在于他的实际作战经验比较少,他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士兵出身背景的人。因此只能不断向朋友马切罗拉瓦锡请教。但好的优势在于,意大利的坦克工业起步的非常早,有很多的数据支持。早在1935年以前,当FT-17面世之后,已经转投协约国阵营的意大利(笔者注:注意!!!!意大利已经转投协约国,却还在从法国购买武器!!!)立刻向法国申请进口一批FT-17。意大利原本向法国订购了1400辆FT-17,但由于生产力有限以及战争的结束,只得到了100辆实车。经过仔细研究,意大利人在FT-17的基础上改进出了本国第一款批量装备部队的制式坦克L5/21,并以FIAT 3000的名字行销多国。这就是菲亚特公司令人自豪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