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平定突厥后,他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他先是以雷霆手段将宇文化及一党全部拿下,抄家流放,杀鸡儆猴,震慑朝野。随后,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并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他还大力发展教育,广开科举,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一时间,原本死气沉沉的隋朝焕发出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百姓们歌颂着杨广的功绩,称他为“千古明君”。
凯旋而归的韩擒虎,因战功卓着,被封为卫国公,食邑万户。他身披黄金战甲,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在万人敬仰的目光中缓缓走过长安街头。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震天动地。
“韩将军!韩将军!”孩童们兴奋地追逐着韩擒虎的马,挥舞着手中的木剑,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盖世英雄。
韩擒虎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很快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笔从戎,为国效力,保家卫国。
“大丈夫当如是也!”一家酒肆里,几个年轻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议论着韩擒虎的英雄事迹,眼中充满了羡慕和敬佩。
杨素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博览群书,精通兵法,更难得的是他心思缜密,深谙为官之道。杨广登基后,他被委以重任,掌管户部,负责国家的财政大计。杨素也不负众望,他整顿税制,开源节流,使国库充盈。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商业发展,鼓励海外贸易,为隋朝的经济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朝堂之上,杨素总是冷静沉着,为杨广出谋划策,每每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杨广对他十分倚重,常常与他彻夜长谈,探讨国家大事。
"臣以为,陛下推行的科举制度虽好,但也不能完全摒弃世家大族的子弟。毕竟,这些人世代读书,底蕴深厚,若是能加以引导,为朝廷所用,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次议政结束后,杨素向杨广谏言道。
杨广听罢,沉吟片刻,"你说的有道理,朕确实需要平衡各方势力,才能稳固江山。你素来思虑周全,可有良策?"
杨素微微一笑,"陛下可效仿前朝,设立专门的学院,招收世家子弟,教授治国之道,待学成之后,再行考核,择优录取。"
"好!就依你之言!" 杨广当即拍板,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杨广的励精图治和杨素等一众贤臣的辅佐下,隋朝逐渐走上正轨,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就在这时,一封来自边关的密信打破了平静,原来,盘踞在南方的前朝梁国余孽萧摩诃起兵造反,声势浩大,已经攻占了数座城池。
"萧摩诃?" 杨广看着手中的密信,眉头紧锁,"朕本想留他一条性命,没想到他竟敢如此大胆!来人,传朕旨意,命韩擒虎为帅,率军十万,即刻发兵平叛!"
消息传到萧摩诃耳中,他却是不屑一笑,"韩擒虎?不过一介武夫罢了!我倒要看看,他能奈我何!" 萧摩诃自恃勇猛无敌,完全没把韩擒虎放在眼里。
然而,当两军正面交锋之时,萧摩诃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韩擒虎用兵如神,仅仅数日便攻破了他的防线。眼看着大势已去,萧摩诃心生绝望,他明白,自己败局已定。
"报!启禀将军,萧摩诃在城外请求觐见!" 一名士兵匆匆来报。
"哦?他来做什么?" 韩擒虎放下手中的兵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末将参见将军!" 萧摩诃身穿素衣,独自一人来到韩擒虎面前,神色复杂。
"萧将军这是何意?" 韩擒虎明知故问。
"败军之将,无话可说。我萧摩诃今日前来,是为投降而来。" 萧摩诃单膝跪地,语气低沉。
韩擒虎连忙起身,将他扶起,"萧将军能迷途知返,实乃明智之举!我这就派人护送你回京,面见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