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点点头:“所以还是寇准计策妙啊!”
刘娥赞叹:“在如此危机时刻,寇大人还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实在是高人啊!皇上得好好重用他,少收的赔款可以拯救多少黎民百姓啊!”
赵恒这个时候也是真心佩服寇准:“朕到檀州北城巡视之后回到了南城行宫,可是寇准却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可以说寇准这样给朕不少信心啊。寇准不但发展民兵,还拿出三十万银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准备的很是充分。”
刘娥说:“听说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皇上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晓叟是四川人,建议迁都CD。皇上要是真迁都了,那辽军不是长驱直入攻取我大宋了吗?这个不是害了皇上嘛!”
赵恒说:“当时辽国已经南下到了开封附近,他们也是担心朕受到伤害才提的这个意见,朕不怪他。”
其实赵恒说起这个事情,心里也有点发虚,因为他当时也很害怕,迁都的事情他也想同意,只不过被寇准说服了而已,自己也是硬着头皮去檀州的,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
刘娥听皇上这么说就没有多说,很明显皇上还是很信任王钦若的。皇上心里明白寇准这样做是对的,可是却显示出了他的懦弱,他心理上隐隐对寇准有了疏远。
第二日朝会上,赵恒说了檀渊之盟的内容,赵恒说:“各位爱卿有和看法。”
兵部尚书张齐贤出列:“皇上,我们既然已经订立了檀渊之盟,这就是与辽国暂时停战,为了表示友好,应该给军队换个名字吧。”
赵恒沉吟一下说道:“爱卿言之有理,朕将同辽接壤的地名作如下改变:改威虏军为广倌军、静戍军为安肃军、破虏军为信安军、平戍军为保定军、宁边军为永定军、定远军为永静军、定羌军为保德军、平虏城为肃宁军。”
众臣连忙说:“陛下圣明!”
赵恒问:“各位爱卿还有何事?无事退朝吧。”
宰相毕士安说:“皇上,大宋为应付北方强大的辽军,以及西北与党项的战争,搜募战士至五十余万人,加上厢兵,养兵一百万。这每年的军费开支就是一笔大的消耗,现在与辽立澶渊盟约后,应该着手裁减军队。遣散老弱残兵,精减编制。”
赵恒点点头:“爱卿言之有理,毕士安你起草一份奏折,详述如何精简军队编制吧。”
毕士安连忙回道:“臣遵旨!”
过了几日赵恒下诏令:取消富有战斗力的河东效顺一军;龙骑军原有十二个指挥,减为六个指挥等等。到真宗末期天禧年间(1017——1021),共有兵员九十一万余人,其中禁军马、步军为四十三万余人,比真宗初期大约减少近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