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巧合。觉得灵感一现,或者偶遇天成,便是这个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了。而且往往印象深刻,追忆之间,又经过了时间的洗练发酵,越发美好。
今天便是这样,早上起来,把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几节看完了,全书阅读完毕。一两个小时后,本书〈第18颗地球〉的章节,也按照数天前定好的时间,准时发布了。
如此巧合,让我非常开心。
《2001太空漫游》是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68年所著的小说。
阅读下来,太让人震惊了。
好有洞察力啊,这部完成于56年前的科幻作品,里面所预言的人工智能、宇航技术、人机融合……几乎都被阿瑟?克拉克一一说中了,或者正沿着他的预言一步一步走进现实。
而且这本书的魅力超越了具体的科幻技术,书中最浪漫,最让人产生联想的便是一个跨越了三百万年的太空漫游,从远古的猿人望月者开始,直到星之门的唤醒。
怪不得《三体》的作家大刘,刘慈欣先生对此赞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有不少是对克拉克的模仿。
果不其然,本次阅读中,也确实看到了《2001太空漫游》和《三体》之间的科幻传承。真让人为之欣喜!
有种感觉,本次阅读并不是我第一次翻开《2001太空漫游》。
记得在小时候的某个暑假,当时从父亲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了好几本科幻小说,看得乐此不疲。
不过很遗憾,当时一定没怎么看懂。但朦朦胧胧,确实印象中有一只望着月亮的猿人,似乎得到了某种智慧。但书中的那块黑石板,却是没有印象了。
这次再看的时候,竟然发现书中对此其实早有预料:他们不经意地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一点也没联想到那块仍然立在通往溪边小路上的石板。就算他们曾经驻足考虑过整个经过,也可能只是自我吹嘘一番,以为改善后的现状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此话真是非常有哲理啊!
第18颗地球,正好是一年多前,我猛然想起的一个关于宇宙的设想,觉得有些意思,便成了我很想写好这个故事的重要源头之一。
或许,在冥冥之中,这个设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过去看过的科幻小说,并且被时光熏陶和发酵了。(^-^)
《2001太空漫游》的写作风格和讲究吸引眼球、调动情绪的爽文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