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觉得洛迦国会出兵吗?”靖帝问道。
太尉思考片刻,回道,“臣认为洛迦国不会出兵。洛迦国比吴国大不了多少,即便全民可以为兵,但毕竟人口数量有限,虽然说威国先攻打的是东夏国,但洛迦国也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谁也不能预测威国会不会也出兵去攻打洛迦国。东夏国这次都派人去洛迦国借兵了,臣想凌渊心里肯定清楚是借不到兵的,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的,可见这济州的情况是十分的不妙啊!如今夏军只得退回济州城内,士兵伤亡惨重,必须及时补充兵力,不然守城也是极其困难啊!”
靖帝说道,“洛迦国与东夏国相隔甚远,但靖国不一样,‘唇亡齿寒’,东夏国被灭了对靖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失去了一个抵挡威国的屏障。”
司马焘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增援还是要增援的,不过眼下唯有昌平军可动。臣认为这一次就让昌平侯带着余下的十五万士兵亲自去吧。”
靖帝点头同意。
司马焘退下后,靖帝传了光禄卿徐白,“近日可有云歌的消息?”
徐白回道,“回陛下,昨日收到的信,臣正想要进宫见您呢。”
李瑜听了很高兴,“快呈上来!”
徐白将信程了上去,说道,“长乐郡主已经见到威国的燕王周景熠了,还做了古琴大师一鸿的徒弟,这么一来,她与周景熠就是师兄妹的关系了,日后肯定会常有往来的。看来,事情进展得很顺利。”
此时皇帝也读完了信,“好,很好!不愧是云歌啊,竟能做了一鸿大师的徒弟!云歌曾说过,只要威国的这位燕王不做威军主帅,威军内部就不会完全心齐,若人心不齐,只要稍有矛盾便可能会发生内讧,进而影响战局。即便他威军实力再强,想要很快灭掉东夏国,也没那么容易。昌平侯不日便会带兵去济州,你书信一封与他,告诉他朕刚刚说得这些,让他与凌渊好好商量一番,早点想出法子,让威军发生内讧。”徐白领命。
靖帝又说道,“另外,同时给云歌去信一封,让她在北境万事小心,照顾好自己,若有任何需要,直接来信,朕一定会全全满足。”
“是。臣这就去办。”徐白领命退下了。
济州城内,随军参谋不止木青云一个,但是他们好像还没有什么发言的机会,眼下都是大司马凌渊作为最高指挥在部署作战方针并下达命令。凌渊对木青云更是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丞相家的客卿,百里淳的孙儿百里乾坤的老师。这么一个身份自然入不了凌渊的眼,一个教书的客卿能有什么才能,更何况这是在打仗,木青云一介书生,能懂得什么?
木青云自然也知道凌渊对他的态度,进了济州城后,并不急着建言献策,而是开始认真研究起来威军里的几个主要人物,包括宁西侯杨宗英,中军统领岳勇,北境军主将王举以及杨宗英的部下、即宁西军骑兵营的都尉张琦。当初云歌曾作出判断,威国让杨宗英担任大将军不是最上乘的选择,宁西军跟北境军素来就暗暗较着劲,这一次虽然整编成了一只军队,但只要在他们内部挑起一些事端,分歧难免会发生,如此一来必会拖慢威军的攻城速度,为东夏国争取到一些反抗的机会。
尽管青鸢社暂时解散了,木青云也早辞去了首领一职,但过去十几年经营所得的重要情报都还在,包括在威国搜集的情报。眼下正是好好利用这些情报的时候。同时还有一个好消息便是,当初霍雄守城时下令封了全城,青鸢社在泰州的据点没有赶在封城之前及时撤出,后泰州失守,威军入城,青鸢社的两名青鸟便主动留了下来,以待不时之需。泰州成了威军的大后方,杨宗英的指挥所。不过威军倒是训练有素,入城后并没有烧杀抢掠,而是采取仁治。百姓生活一切照旧,还能出入城门,但要有进出文牒,并接受十分严格的盘查。木青云虽然不是青鸢社的首领了,但威信仍在。他要想办法联系上潜伏在泰州城内的青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