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佑和王如烟仔细审阅了苏云的方案,不得不承认这个计划既有创新性,又切实可行。在征得王天佑的同意后,苏云立即着手实施。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如烟亲眼目睹了苏云的才能。他与债主们谈判时的沉着冷静,在削减开支时的精打细算,以及在规划新项目时的远见卓识,都让王如烟刮目相看。
尤其是在与商人们洽谈中转站项目时,苏云展现出了惊人的谈判技巧和商业头脑。他不仅说服了多位商人提前投资,还成功吸引了几家大型商号入驻。
王如烟感叹道:"苏云之才,非我所想。其智谋之深,见识之广,实令人叹服。"
几个月后,王家的财务状况开始明显好转。债务压力大大减轻,新的商业中转站项目也开始产生收益,甚至超过了最初的预期。
一天傍晚,王如烟在后花园遇到了正在散步的苏云。阳光给他清秀的面庞蒙上一层柔和的光晕,王如烟心中突然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
"苏郎,"王如烟轻声说道,"这次多亏了你,不然王家恐怕真的要面临灭顶之灾了。"
苏云微笑着摇摇头:"夫人言重了。我不过是尽自己的一份力罢了。况且,若没有夫人的支持和配合,这些计划也难以顺利实施。"
王如烟看着苏云谦逊的样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第一次感受到,眼前这个被她曾经轻视的"乡下小子",竟有如此非凡的才智和胆识。
"也许,"王如烟心想,"我应该重新认识这个人了。"
随着危机的解除,王家不仅恢复了往日的荣光,还因为新的商业项目而声名鹊起。而王如烟和苏云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次危机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王如烟开始主动向苏云请教政务和商业上的问题,两人常常彻夜长谈,探讨各种治国安邦的大计。在这个过程中,王如烟越发感受到苏云的才华和魅力。
一天,当两人又一次在书房讨论完事务后,王如烟忍不住问道:"苏郎,你是如何想到这些方案的?"
苏云微笑着回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年来,我虽出身寒微,却一直努力学习和观察。每到一处,必细细体会当地的民生疾苦和商业运作。这次的方案,不过是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罢了。"
听了这番话,王如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她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苏云内心的热忱和抱负。
从那天起,王如烟看苏云的眼神变得不一样了。她开始期待与他共处的时光,期待听他讲述那些见闻和想法。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的心,正如同王家的命运一般,在苏云的影响下,悄然转变,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