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纪晓明笑了笑说,“我详细说一说五代十国。
首先说一下唐朝的变化,唐太宗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允许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少数民族的首领女儿起了表率作用。不仅文化大融合,我们还引进胡人的乐器和凳子,从此,我们开始不用跪坐于桌前。后来,我们经过改制,有了椅子。
唐朝开了都护府为了边疆的统治提供了一定条件,也为后来民族团结进步了重大贡献。
说到五代十国,不得不提上面说到唐天祐四年即公元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十国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后周显德七年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也称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社会生产基本陷于停滞。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生产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尤以长江下游的吴、南唐以及吴越比较显著。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也就是逐渐形成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也就是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重要影响。
其中,五代十国包括五代即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与十国即公元902年到公元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就是唐朝灭亡,进军中原的藩镇割据政权的强弱交替。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依次形成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其中唐、晋、汉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唐朝灭亡后,有些藩镇初期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也是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总的来说,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荆南)、楚、南唐、北汉。其中的吴和南唐,前蜀和后蜀分别是前后相继,北汉则是十国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权。
除此之外,中原地区的独立、半独立也就是归附后梁政权还有义武军也就是节度使王处直、成德军也就是节度使王镕、卢龙军也就是节度使刘仁恭,后其子刘守光建立‘桀燕’、岐国等先后存在;南方在楚、闽灭亡后出现了武平军、清源军等割据势力。这些都是小的势力,没有进入国家政策,更是微不足道。
其中关于五代更替有许多故事。你们要听吗?”纪晓明淡淡地说。
“可以,我听。”众人异口同声说。
“好,那我讲讲”,纪晓明笑了笑说,“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曾是黄巢起义军将领,降唐后赐名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后在中原之地与李克用、时溥等一起镇压黄巢,并招降黄巢余部。黄巢死后,朱温进一步以汴州为基地,扩张领土。此后,朱温先后击败秦宗权、朱宣、朱瑾等。在关中地区,朱温与李克用、李茂贞等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朱温还取得了对河北三镇的控制。天祐元年也就是公元904年,朱温为控制朝政,取得对唐廷的完全掌握,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次年诛杀宦官及朝臣,造成‘白马之祸’。天祐四年也就是公元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改称开封府,号东都;以唐东都洛阳府为陪都,称西都。自此,五代开始。
后梁直接统治区有今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陕西、湖北大部,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省区的一部分,辖地是五个中原王朝中最小的。吴越、闽、南汉、楚、荆南诸国名义上都臣属后梁。
唐亡梁兴接下来就是梁晋争霸了。
梁朝建立前后,梁太祖在河南部分地区比较重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租赋,安辑流亡,有利于社会的短暂稳定。但梁太祖登基之后,多次诛戮功臣大将,又长期与河东李克用、淮南杨渥进行激烈的对抗与战争。统治集团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混乱不堪。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承父志,继续对抗后梁。梁开平四年也就是公元910年,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也就是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史称柏乡之战。北方卢龙镇的刘守光于开平五年也就是公元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梁太祖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梁太祖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在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贞明四年也就是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在胡柳陂之战中惨败,但晋将周德威于此役战死。
贞明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成德大将张文礼杀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之战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龙德三年也就是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即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也就是山东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也就是今山东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内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使王彦章被撤换,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无奈命将军皇甫麟杀死自己,后梁覆灭。
梁晋争霸后,就是后唐的盛衰了,其中就有并吞诸国。
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凤翔(岐国)李茂贞和吴越、闽、楚、荆南,都向后唐称臣。同光二年也就是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正式吞并了岐国。
唐末被排挤入川的神策军将领王建相继攻取两川、三峡,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在唐昭宗天复三年也就是公元903年被封为蜀王。朱温篡唐后,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称帝后,颇能礼贤下士,招用唐朝衣冠士族。前蜀国的典章文物,保留了唐朝的遗风,各项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唐朝。王建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加紧军队建设,但不穷兵黩武,保持了社会的安定。王建统治后期,诛杀功臣宿将,宦官势力猖獗,后妃干政,但尚未酿成大祸。前蜀全盛时,据有今四川、重庆大部及陕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区。但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政治极端腐败。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唐庄宗派枢密使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六万征蜀,同年底抵达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全盛时期的后唐,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四川、重庆、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肃、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并吞诸国的鼎盛也不得不迎来‘萧墙之祸’的转变。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不久,魏博军在效节指挥使赵在礼率领下于魏州也就是河北大名叛乱,唐庄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回师攻击唐庄宗。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唐明宗。
‘萧墙之祸’后,后唐迎来了‘明宗小康’。
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庄宗弊政,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并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唐明宗在位八年,战事稍息,使农业生产凋蔽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号称‘小康’。
‘明宗小康’也改变不了‘末帝覆国’的结局。
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未果后被杀,不久后明宗驾崩,其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唐闵帝。此时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应顺元年也就是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唐末帝。
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到继位后二人之间更生嫌隙。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末帝调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其就任。石敬瑭听从部下桑维翰、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也就是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允诺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且每年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后晋,即晋高祖。
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晋高祖定都汴州也就是后升为东京开封府,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从此据有燕山山脉,中原则失去抵御契丹骑兵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其中最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你们要听他的故事吗?”
“‘儿皇帝’”,纪晓夫笑着说,仿佛很感兴趣说,“讲,讲,讲。”邹学明和罗峰也点点头。
“这个石敬瑭,是沙陀族,太原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出生在公元936年11月30日,死于公元942年7月28日。
石敬瑭以善射被李嗣源倚为心腹,后唐庄宗同光四年也就是公元926年,李嗣源讨赵在礼,至魏州,石敬瑭统亲军拥李嗣源为主,迅速占领汴州。李嗣源不久即位,是为明宗。石敬瑭因此先后被任命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李嗣源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加石敬瑭中书令,调任成德节度使,后又镇守太原。次年,李从珂反,闵帝出奔,路遇石敬瑭,被石敬瑭挟留在卫州。不久,闵帝为李从珂所杀,李从珂即位,是为末帝。末帝猜忌石敬瑭,于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命石敬瑭移镇天平军。石敬瑭遂与桑维翰、刘知远等谋反,以割地、称臣、称儿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改元天福。后晋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闰十一月,后晋和契丹合兵攻克洛阳,后唐灭亡。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石敬瑭迁都汴州。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升汴州为东京,置开封府,改洛阳为西京。石敬瑭在位期间,连年发生兵乱,且依附契丹,使中原地区动荡不安。
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942年,吐谷浑也就是退浑,活动于河东,对契丹造成威胁,石敬瑭因此受到责问,忧郁成疾而死,享年五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
关于石敬瑭的经历要听吗?”纪晓明询问众人。
“要,”纪晓夫笑了笑说,“我要听是什么成就了这么一个奇葩。我听说石敬瑭比契丹王要大许多。好像契丹王还是一个小孩子。石敬瑭认契丹王为父亲,让人画了一幅图嘲讽是大人托小孩的上位姿态。”
“哈哈……”,罗峰笑得前俯后仰。
“讲。”邹学明点了点头说。
“好,我讲讲”,纪晓明用拳捂着嘴咳了一声说,“听好了。
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存勖听说他善于骑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李嗣源请求将他调往军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之将。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
后梁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在和后梁大将刘鄩对阵交战时,刘鄩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止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称赞他勇猛威武,抚摩着他的背脊说:‘大将门下出强将,这话不错啊’,并颁赐给他财物,又亲自送给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名声远扬。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还多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
后梁贞明三年也就是公元917年,李存勖、李嗣源与刘鄩战于莘城,李嗣源与石敬瑭陷于阵中,石敬瑭挺身挥剑,来回辗转苦斗,奔跑数十里,大败刘鄩。
后梁贞明四年也就是公元918年,晋军和后梁大将贺瑰激烈争夺黄河沿岸时,晋军先攻下了杨柳镇也就是今山东东阿东北,李嗣源却中了刘鄩的埋伏,危急时刻又是他这个爱婿率军殿后,拼死掩护他撤退,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领他的左射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军队,将后梁军队杀得损失殆尽。
后梁龙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在德胜渡击败后梁大将戴思远,斩首两万多人。
后梁龙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22年,在胡卢套作战,后唐军队逐渐败退,石敬瑭迎着敌军精锐,拔出长剑,杀开血道,用身体保护李嗣源撤退,敌人干望着他,无人敢上前阻击。
后梁龙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23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观察梁军阵地杨村寨,部下都没有披甲,突然敌军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袭李嗣源,兵刃将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战戟冲上前,用力一击,几个凶悍的敌人从马上滚落下来,李嗣源才免于一死。
后唐同光元年也就是公元923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改年号同光。派李嗣源越过黄河,孤军深入袭取郓州。郓人开始没有发觉他们,石敬瑭率领五十个骑兵跟随李嗣源渡过济水,突袭东门进到了城内,郓兵前来阻击,石敬瑭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样保护李嗣源,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坚守不移,等到后续骑兵接连不断地到来,才攻取了郓城的中心地带,而占据了郓城。接着平定汴水,灭掉了后梁宗室,成就了庄宗一统天下的局面,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绩,其中石敬瑭与李从珂功劳最大,庄宗时石敬瑭官位不显赫是因为不喜欢自我夸赞的原因,这只有李嗣源心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