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看着批文,想着在哪里建设属于民福商行的冶炼厂,然后才能批量生产统一的制式农具,这个地点最好离矿山近,或者自古以来就是铁器生意集中的地方,最后他将南阳定为民福钢铁厂的建厂地点,没有别的,就因为这里是自古以来,这里是铁匠集中。
选好地点,何群就等着各地汇总盈利的日子。
随着时间往后推移,民福商行的管理班子将汇总盈利的时间定为每个月的初一,回来的一般都是十三个省级商行的掌柜与账房,而州级的则在月底汇总到省级商行就行。
冬十月,何群在三清医舍接待了各地的掌柜和账房,因为大明幅员辽阔,南边的岭南地区还在穿单衣,北地的京都已经开始穿棉袄了,不过这时的民众还不能做到每人一件棉袄,因为这时的棉花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普及的量。
虽然大明从开国就开始鼓励百姓种植棉花,但因为圈地、占地问题,真正有自主权的百姓并不多,而这些百姓还要先弄够自己吃的,更是不会去种棉花。至于那些手里有着大量土地的藩王、世家大族、地主则是因为官爵的原因不需要缴税,他们对棉花也是无感,穿的暖有吃得饱重要吗?这是个哲理问题。
总而言之,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的政策推行不下去。不过老百姓知道棉花的御寒特性是这个时代不可代替的,也会想办法在田间地头,沟边废地种上那么一点,但是这解决不了全家的穿衣问题,只能做上一件,让家中劳力在冬日出门御寒穿。
因为大明正赶上小冰河时期,这御寒的衣物一直要到北回归线都要储备,这就让百姓种的那点棉花根本不值一提,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何群也是听北地的掌柜们说到这件事,他因为修炼的原因,有着灵气护体,就算到北极,仅凭一件单衣足矣。
何群看着眼前的北京民福商行掌柜韩天旭,账房陈文俊问道:“北京有煤吗?”
韩天旭拱手道:“回真人,有,西山那块一直在挖。”
何群道:“我这有个设计图,你让这里的工匠做一个实物,带回北京,就在那卖这种煤,记住,碰到有困难的百姓,能帮还是要帮一下。”
韩天旭从何群手中接过图纸,和陈文俊二人出了三清医舍的后客厅门,转身来到前院医舍墙外,这里有一间草棚,那是何群招收的打铁工匠搭的铁匠铺。
韩天旭将图纸放在自己的手掌上,就站在棚子外让打铁师傅看,他现在可是对这张图宝贝着呢,这要是被铁匠铺的火给烧了,就算何群会画,自己连张纸都放不好,还能干啥。除了离火远点,韩天旭也不想让铁匠师傅用手碰这张图纸,毕竟铁匠师傅一身是汗,双手也被锤柄磨的黝黑,再把这纸给弄烂了弄脏了,想想哪都不好,就自己拿着让师傅看才对。
这师傅凑近看了一下,说道:“能打是能打,但这要两天。”
韩天旭:“两天就两天。”
这师傅说道:“五两银子。”
韩天旭顿时觉得自己被黑了,自己一个月才挣一两银子,这两个月因为商行步入正规,有了加薪和提成,但一个月也不超过五两银子,这师傅难道是看出自己急需这物件。
谁知铁匠师傅说道:“做不做,要不是看你拿着玄济真人画的图纸,十两也不给你干。”
韩天旭忙掏出五两银子给师傅:“那我后天下午来取。”
铁匠师傅道:“可以,这新奇玩意费的铁钱都没收你的,这只是个工本费,就这你还嫌贵,真是岂有此理。”
韩天旭讪笑道:“大哥哪里话,我这不是不熟悉铁匠这门手艺吗。”
铁匠师傅摇头,自顾自干自己的活去了。
韩天旭则返回三清医舍驻地。
第二天,韩天旭和陈文俊两人被何群请到后堂,何群指着桌上的一把煤球机道:“这个就是昨天给你们的图纸做出的手工煤球机,你们先试试,我来告诉你们怎么做。”
韩天旭和陈文俊眼睛都瞪得老大,尤其是韩天旭,他可是昨天还花了五两银子呢,这就做出来了。
韩天旭咽了口唾沫,问何群:“真人,这是铁匠铺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