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此书后面讲解的正是禽兽万物与自然的容纳合一,自天地之间摄取灵气。
也就是白迁进来所进行的吞息与吐息。
吞息,乃吸纳天地精华,滋养肉身;吐息,则是将体内杂质排出,净化神魂,若仔细观察万物生灵,便会发现诸多生灵都有此番吐息行为。
象、猿、鹤、蛇……乃至是人。
吞吐并不难,贵在坚持与悟道。
白迁微微张开嘴深吸一口气,趁着雾起之时,于斗笠下缓缓将雾气吐出。
横竖他现在也没有别的事可做,只得重复这一过程,不知不觉间,竟是直接吞云吐雾了九九八十一个来回。
自然的道韵流入他的体内,又被缓缓吐出,白迁这次到不觉寒冷,只是感觉自身血液流动加速,整条蛇变得活络。
待雨停滞而白蛇出之时,他的身体倒是变得纤细了一些,缘是体内的食物被飞速消化所致。
原本需要花费几天来消化的灰鼠,竟是一盏茶的间隙便被消化了三分之一。
原本的白迁是懒于捕食的性子,此番也不免再度感到饥饿了些,便游走着在岸边盯紧水中的鱼儿,耐心待它们至眼前后便“噌”地咬住收回脑袋。
自打当了蛇之后便很难再尝出什么食材滋味,但白迁还是很喜欢吃鱼,吃来不像别的猎物般费力,它们自身鳞片光滑,几乎两三下就能被吞吃入腹。
听夫子说过,哀云山之上鱼肥肉鲜,放入人间更是千金难求,鲜不鲜白迁倒是不清楚,不过肥确实真的肥。
待得每年三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是群鱼的繁殖时节,此时便会出现“鱼跃龙门”的奇景,往往也是在这时,棕熊便热衷守于上方待它们一跃而起时将其捕杀,一口咬断便能看见那满腹金黄鱼籽。
对鱼而言,这大抵也算得是一种劫难,鱼跃龙门向来有高升寓意,而它们的“飞升”之路又硬生生被中断,同族血肉遍地。
然而若是群鱼都畏惧生死劫难不敢溯洄,便不可能有得月泉如今万鱼空游之奇景,白迁在吞下一条鱼后,又接连吞食了两条小鱼才停止进食。
岸边有螺蛳与青蟹,如若放到过去,白迁很乐意抓捕它们来一盆爆炒螺蛳与蒸螃蟹,可惜他现在看见这些东西就觉得那尖锐的棱角硌得嘴疼,便随口叼起青蟹,甩头在水边打了个水漂。
他没有打水漂天赋,“噗通”一声,青蟹沉入水底,而白迁也将《吞天道》一书放置于斗笠之上,一起衔在口中用力拖动着离开此处回自己的窝。
再度见到古柳,白迁便将斗笠挂上柳枝,至于书则被他安置在树洞中与自己的话本放在一起,话本是李道仁李夫子没收其他同学后随手放在了他旁边,而白迁跟着学会了随口带走。
不为其他,这都是为了那些学童的未来考虑。
他们的父母不辞辛劳将其送上山,拜前状元李道仁为师,便是起了望子成状元郎的心思。
结果那群幼子天天不考虑着学习反去看什么话本,学儒穿宽广袖子结果把话本藏于袖中等夫子一走就看,大安朝的未来就这样被带坏了。
话本害人不浅。
白迁吐着信子,在树洞中把自己没看完的部分给看完。
那群小童看话本看不明白的,会越看越傻,他能看明白,所以他得看。
悠哉把话本看完之后,白迁又翻开《吞天道》,这本书晦涩难通,如经文般繁杂不易懂,他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但看不明白他也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