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乱世之中,无疑便是能够横冲直撞、无人可挡的存在。
更何况如今冀州已然拥有十万之众的精锐甲士,试想一下。
待到那一天来临,天下又有何人能够阻挡太平道前进的步伐?
而且猪的全身都是宝贝。
诸如猪骨、猪肉、猪血、猪肠、猪肚、猪腰……
至于香料一事,解决之法也并不复杂,只需组织百姓大规模种植便可。
渤海商港也时常有来自各地的香料商人往来贸易,购买种子并非难事。
若是将猪肉风干腌制,制成腊肉,于行军打仗之际,便可长时间保存,不易腐坏。
带上一些品质上乘的火腿,在紧急之时,就算生吃也没关系。
猪的用处不光可以吃,还有许多的妙用。
比如古法中有用猪油制造香皂的,有了这个东西,洗澡就可以洗干净了。
猪毛可以制成牙刷,用来清洁牙齿……
张宁一念及此,心中不禁泛起些许涟漪,隐隐有些激动难抑。
无论如何,身为太平道圣女,这张脸还是要顾得上的。
有了这些能够清洁身体的物品,军中疫病滋生、士兵生病的可能性想必也会大幅降低。
张宁忍不住多打量了张良几眼,这可是自己一手培养的优秀人才啊。
汉末的名士们,说是足智多谋,但又有几个比得上他的?
仅仅只是养个猪,便能将他们踩在脚底下。
在看那本册子,她也不觉得臭了,能对养猪有这么细致的研究,定是吃了不少苦。
张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目光中满是赞许:
“这三年,你每日都在钻研这养猪之事?”
张良听闻此言,神色愈发恭敬谦逊,他微微欠身,神色诚恳地回道:
“圣女明鉴,这三年间,学生确是将大量心血倾注于养猪之业以及民生百态的探究。”
“魏县初定时,百姓虽然不缺粮食,但多有骨瘦如柴、面黄肌瘦者,学生便思索着如何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
“故而学生不遗余力,想到了养猪之法,深入猪圈。”
“亲身观察每一头猪的生长习性,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与特征,这才总结出这些经验。”
“这三年来,学生经手饲养的猪已逾一千头,且亲自操刀,为六百多头猪仔成功实施了阉割之术。”
“时至今日,学生对于猪的习性已然了如指掌、熟稔于心。”
“学生有十足的把握与信心,能够将这养猪之法广泛推广开来,使其惠及更多百姓。”
养猪的好处自是不用再说,民强则国强,这个道理张宁比任何人都明白。
而且别人养猪,张良也养猪,这其中的区别是他将养猪变成了一门学问。
花了大功夫,将养猪这件事提升到了国策的层面。
这……就很难得了。
因而,张宁对他也是愈发的欣赏了起来。
“养猪场的事,我准了,缺什么,告知黄先生便是,他会为你筹备一切。”
“若是需要专业的助手,普济书院的学生随你挑选。”
“记住,民以食为天,养猪之事就交与你了,此为国事,不可等闲视之。”
肉食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这也是跨时代的壮举!
张良的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了,三年了,他的心血与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
他伏地叩首,声音微微颤抖:
“多谢圣女信任!学生定当肝脑涂地,不负所托!”
大批量的养猪,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但只要成功,就会变成一个新兴产业。
惠及的不仅是冀州的百姓,而是全天下的百姓。
张良红着眼睛出了幕府,泪水终于忍不住如潮水一般落下。
那杆“替天行道”的大旗,早就竖在了他的心里。
他的道,便是养猪!
张良心里十分感激张宁的开明,一件世人看不起的小事,也能够悉心接受。
若不是有如天仙般的圣女降世,就是养一辈子猪,也没什么用。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渐渐忘记了汉初的张良,谋圣之名被汉末张良所取代。
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