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境桥没打算和谯春望计较,一是因为这个人冥顽不灵不是一天两天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江境桥觉得自己没必要非得做这个冤大头。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两天虽然活干得很累,任务也很多,但是,江境桥还是在工作休息的间隙,见缝插针了解到了一些本地更深入的情况。
结合上一世基本的历史常识,现在江境桥基本已经知晓,本地的很多生产情况。
基本的工分制,在谯春望的介绍下,江境桥已经知道了。
但是,只要稍微加以思考,就能知道,这种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
工分的评定,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根据江境桥的打听,大约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按照任务来确定分值。拿江境桥自己来举例子,第一天他的任务是耕地,那么耕地是多少分,他在那一天就能取得多少分的分值。而第二天是打铁,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种,也就是目前雨顺村第七生产队所采用的这一种,是按照6-10分的分值等级。也就是谯春望之前所说的,男的上工一天,得10工分,女的上工一天,得8工分。
而以上两种方式,不管是哪种,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
那就是,这种看似比较符合按劳分配的制度,在长久的劳动实践中,不利于发挥每一个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
简单来说,调动不了积极性,干活儿没劲,容易产生很多摸鱼王。
江境桥自然也想过,既然这种方式之下,容易出现很多摸鱼的情况,那如果是加强监督呢?
很明显,这个也不太行得通。
因为一个生产队的规模,说小自然是很小,在广袤的土地的对比下,一个小生产队的规模自然不会很大。
可是,一个生产队,要说大,那也是很大的。这里面也有需要吃饭的男女老少,上工的人也是不在少数。
如果要监督,那得监督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这么多人一起突然变得非常积极?
所以,监督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江境桥也知道,效果肯定也远远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理想。
因此,监督这条路,肯定也是走不通的。
江境桥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简言之,不能是以“组”为单位,而是要以“个人”为单位。
这样的思路......
感觉很眼熟呢?
这不就是大包干吗?
也曾经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做法吗?
唯一不同的是,江境桥记得,小岗村这么干,可能是在1978年开始的。
而现在的时间线,才走到1977年的10月。
那也就是说,这一切,尚未完全开始。
也就意味着......
江境桥忍不住激动地想,自己作为重生者,岂不是可以把小岗村的先进事迹,学习到雨顺村来?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供应充足型经济之路,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有利于保障农业基础战略地位,推动人的现代化......”
这些都是江境桥曾经在课堂学到的东西。
既然能在课堂上学到这些,就说明,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小岗村的改革是对的。
既然是对的,那么就说明这是先进的经验,把先进经验推广出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