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青要做的大而不倒,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将足够多的人上战车。
人民才是力量的根本。
如果有上千万的人依靠白青讨生活,那么不管谁想要动他,都得掂量掂量。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白青接下里的目标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类产业通常都是夕阳产业,并不怎么赚钱。
好在,白青不缺钱,有氪金游戏这个现金奶牛和离岸公司的暗中输送,白青有的是钱。
第一个项目便是草药种植行业。
很多人在网上唱衰说中医不行,中医不行。
其中很大程度是中药材的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导致的。
为什么口碑好的老中医多在乡间?
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药材多是从百姓手中收购的野生药材,自己亲手炮制,并没有黑心药贩子经手,从而保证了药效。
倒也不是说人工种植的药材不行,虽说比起野生的药材药效是差了点,但相差不大。
主要原因还是药贩子以次充好,炮制手法不合格造成了。
什么红薯冒充首乌,土豆冒充白附......这样的药材能治好病才怪,吃不死人都已经算是药贩子有良心了。
白青的老家在吕梁山,在黄土高原。
这地方沟沟坎坎的,虽说有了农药化肥,老百姓种地还是靠天吃饭。
毕竟人工降雨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左右旱涝天灾。
白青以医药公司的名义开始大规模的推广药材种植,由政府出面监督担保,向百姓提供了两种模式。
一种是签订收购合同,由公司提供技术帮扶,农民自己负责种植。
另一种是流转土地,公司自己搞规模化种植,农民接受雇佣。
前者农民赚的多,但要自负盈亏。
后者旱涝保收,拿的是死工资。
大多数农民选择了流转土地旱涝保收,因为稳当。
政府的公信力还是很强的,项目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和多个县市达成合作协议,并且开始向整个大西北蔓延的趋势。
各个符合条件的县市,政府纷纷派人上门求合作。
不到一年时间,纳入合作范围的百姓突破了五百万。
虽然白青开的工资不高,也就跟进厂打螺丝持平,但是它离家近阿。
也不是白青不想开高工资,一个企业家一个商人,总不能亏钱给百姓发钱吧。
现在的工资水平已经是【红衣】精打细算之后的结果,整个项目这么大的摊子,每年盈利不到5000W,人工成本占比高达80%。
白青已经被冠上了第一慈善家的名号,还水到渠成的得了个省人大代表的名头。
500W员工,算上家属过千万,白青这个省人大代表算是名副其实。
抱上了官家的大腿,白青开始布局生物电池的配套产业链。
别到时候产品研究出来,没有工厂生产,产能不够可就好玩了。
这样就给了锂电池行业苟延残喘逐步换代机会。
这不是白青想要的,他要拿出那种一棍子干翻整个行业的气势,从而交换到足够多的利益。
当然,这个利益并不是钱啊,市场啊,技术什么的。
白青的目的是涉足军工领域。
虽说末日降临是在百年之后,正常情况下白青活不了那么久,可万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