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如梦如幻、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领,被他的众多忠实追随者簇拥在中心。这位将领就是王忠嗣,他不仅自身英勇无畏,还拥有一批杰出的手下,包括哥书翰、郭子仪、李光弼等,甚至还有后来崛起的新星李晟。他们都是令人敬仰的大人物,但王忠嗣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和领袖。
王忠嗣被誉为盛唐第一名将,身兼大唐四镇节度使,战功赫赫。他成功降服了契丹,又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使得大唐边境得以安宁。他的存在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守护着大唐的繁荣与安定。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王忠嗣在世,安禄山必定不敢谋反。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这位曾经光芒四射的盛世名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滚动,他的辉煌与荣耀在瞬间化为乌有,只留下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感慨。只因与领导唐玄宗的一次顶嘴 而被降职处分后暴毙而亡, 令人惋惜。
王忠嗣 ,祖籍太原郡祁县, 后徙居华州郑县, 此处需略述其家世背景 ,王忠嗣出身太原王室 ,乃实打实的贵族血统, 熟知隋唐史者皆知 隋唐之时乃身份制之社会 世家大族于社会上具崇高之威望与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 ,有五支最为尊贵及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林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王 ,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子族。由此也能看出 ,王忠嗣的家世背景却也是显赫至极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滨,正是凭借着家族的功勋和地位,得以通过门荫制度进入仕途,并担任了太子右卫率这一重要职务,官职正四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级别的官员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职位了。尽管有人可能会认为王忠嗣的从军之路有一定的“拼爹”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本身也是一位英勇无畏、善于征战的猛将,尤其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要了解王忠嗣的成长历程,就必须从他的父亲王海滨开始说起。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某一天,一个年仅九岁的少年趴在唐玄宗面前,悲痛欲绝地放声大哭。他那悲壮的哭声让周围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名震盛唐的名将王忠嗣,只是当时他还叫做王迅。
不久之前,一群土匪侵犯了大唐的陇右地区。王忠嗣的父亲王海滨跟随陇右防御使薛讷出征吐蕃,参与了着名的武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王海滨作为先锋大将,英勇无畏地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其他将领因嫉妒他的功绩,拒绝支援,导致他孤身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王海滨战死之后,唐玄宗特意下令让人把年仅九岁的王忠嗣带到内殿。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看着眼前这个伤心欲绝、痛哭流涕的孩子,唐玄宗心生怜悯之情,拉起王忠嗣安慰道:“你就像霍去病的遗孤一样啊!长大之后是要当将军的人 。”
为了让王迅不忘父亲的忠义之心,唐玄宗便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做忠嗣,意思是忠良之后。此次唐玄宗将王忠嗣带进宫来收为养子,让他享受与诸皇子等同的待遇。在青少年阶段,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二人同时共寝,关系十分密切。而太子李亨正是未来的唐肃宗,既是皇帝的干儿子,又是太子的死党,王忠嗣的政治资本硬的让人羡慕嫉妒恨。然而王忠嗣虽生长在富贵繁华的宫廷中,但他身上却丝毫没有富贵子弟的顽固交涉之气。长大以后的王忠嗣勇猛刚毅,寡言少语,且颇有军事天赋。每次唐玄宗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都对答如流,这也让唐玄宗十分器重,他说:“你今后必然成为良将!”
时间来到了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这一年,王忠嗣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标川战役中,王忠嗣率领着三百名轻骑,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吐蕃军队。尽管面临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但王忠嗣毫不畏惧,一马当先地冲入敌阵,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这场战斗异常激烈,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斩杀敌人数千人,并缴获了大量的羊马等战利品。这次胜利使得王忠嗣一举成名,被提升为左武卫将军、代北都督,并获封为清原县男。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三品官员,地位超越了他的父亲。
到了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企图攻取新城,但苦于没有得力的将领。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忠嗣,声称如果想要攻克新城,只有依靠王忠嗣才行。果不其然,当王忠嗣加入唐军后,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军士气大振,攻势凌厉,最终成功夺取了新城。史书称赞他在此次战役中的功劳最大,凭借这个功绩,他再次获得晋升,担任左威卫郎将,官至四品。
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王忠嗣之前不是已经官至三品了吗?为何立了功却被降职了呢?事实上,这里面有一段小插曲。在御标船之战结束后不久,王忠嗣因与另一位将领皇甫惟明发生矛盾,遭到他人诬告,被贬为东阳府果毅都尉。因此,此时的王忠嗣正处在事业重新攀升的阶段。
唐军攻占新城后,吐蕃随即展开反攻,但这恰好给了王忠嗣刷取个人战绩的绝佳机会。面对敌军的进攻,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左右砍杀,杀敌数百人。吐蕃军队惊慌失措,自相践踏。唐军趁机从侧翼袭击,吐蕃军遭遇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