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姥爷,是外孙走向荣光的启明星,那么爷爷则是引导孙子成为共和国军人的灯塔。
作为转业干部的邵翰林,高高的个子,赤色的脸庞,坚毅的目光,炯炯有神。这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人,依然保持着老一辈军人的传统。
如今成为铁路人的邵野,清晰的记得那年春节,坐在爷爷的腿上,扯着爷爷的山羊胡子,调皮顽劣的他对爷爷说:
“爷爷,我舅舅都说你像关公!是真的么?”
爷爷淡淡的笑着,不知如何回答,他心里知道,这是肖家的子孙,笑话他不胜酒力。
邵翰林夹了块鸡肉,放到孙子的嘴里。爱惜地看着小家伙,美味的咀嚼。
吃完团圆饭,爷爷坐在双人沙发上,邵野和哥哥邵东,姐姐邵霞坐在他的身边,看着松下电视机里,播出的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叔叔、姑姑、大伯,爸爸妈妈和奶奶在包饺子。
邵野印象最深的节目,当数坐在轮椅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徐良深情高歌的《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
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邵野抬头望着爷爷眼中噙满的泪水,不解的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爷爷没事,只是想起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爷爷用手帕,轻轻抹去眼角的泪水。
“爷爷给我讲讲打仗的故事,我喜欢听。”
“是啊,爷爷,讲讲你们那个年代的事,给我和弟弟、妹妹讲讲爱国主义的教育。”
听着邵东的恳求,最终拗不过自己内心的邵翰林,沉思了一会儿后,缓缓道出那掩藏在内心多年的故事。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冬天,你太爷做主给我说了门亲事,你奶奶刚过门一个月,我就被大姐夫和大姐带到了东野。因为我只有十六岁,只好给大姐夫当警卫员。”
小孙子邵野,“噗嗤”一声乐了,用手点着小脸蛋说道:“爷爷羞羞,十六岁就结婚了。”
邵翰林疼爱的摸着孙子的头,笑了笑继续说道:“入伍不到半年的我,正好赶上东野夏季攻势,姐夫所在的部队,担任了主攻部队。我们一个师近万人啊,那可真是兵强马壮。”
“就这样,我亲历了四平那场血战。防守四平的敌人,是滇缅战场下来的王牌部队,他们战斗经验极为丰富,而且打起仗来不要命。那个指挥官,利用城内红砖建筑的大楼,构筑了许多明暗火力点及地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