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妈妈嫁过来,奶奶让她做饭伺候一大家子,妈妈什么都不会。
奶奶本指望着大儿子一结婚,就当大儿媳做饭洗衣服,她就可以享清福,撂开不管了,谁成想,不但要继续给一大家子人做饭,还得教妈妈这个儿媳做饭。
所以奶奶对妈妈一直都是颐指气使,张口闭口的责骂。在那个封建年代,儿媳妇嫁过来就是婆婆说了算,哪有该还口的,更何况妈妈本就理亏。爸爸又是大男子主义,更不会帮妈妈说话了。
于是白天让妈妈跟着一大家子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回来就催促妈妈快点做饭。饭做得咸了淡了,便是一通数落。
哪怕是妈妈后来已经完全能掌厨了,奶奶依旧鸡蛋里挑骨头。
奶奶还不允许儿子和儿媳在他面前有任何稍微亲密的举动,不允许爸爸在公开场合和妈妈说话,不让爸爸对妈妈笑,更不允许爸爸帮妈妈打井水、挑扁担。
只要爸爸稍微表现出来一丁点对妈妈的关心或者温柔,奶奶立马对爸爸和妈妈口诛笔伐,明嘲暗讽。
因为奶奶本就是好吃懒做,做事马虎的性格,爷爷也总是看不上,所以常常用皮带抽打奶奶。
所以奶奶常在人前人后给儿子灌输,媳妇娶回来就是伺候男人的,饭做不好、活干不到相上,必须打,不打不听话,不打不长记性。
因此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分家之前,爸爸没少打妈妈,不管是自愿的还是做给奶奶看的。只是时常听到妈妈在屋子里被打的哭泣声,奶奶才心满意足。
后来爷爷不做村长卸任了,在住房旁边建了两间屋子,开了榨油坊和磨面坊,一时间积累了不少财富。
到大叔结婚的时候,一方面社会在进步,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大婶婶是村支书的女儿,嫁过来的时候陪了不少嫁妆,而且大婶婶什么饭菜都会做。
因此,虽然也苛待大婶婶,却没有像对妈妈那般过分了。
但是依然不允许儿子与儿媳亲近,依然贯彻儿媳不听话、敢顶嘴、做错事的时候要打的理念。
因此两个儿媳在奶奶手底下的日子都不好过,奶奶不但管着自己的儿媳,跟村里的老婆子聊天的时候,还教唆她们,回去之后叫儿子不许关心儿媳,要打儿媳。
时间长了,奶奶的恶行也被村里各种传播着,村里的小媳妇们私底下都骂奶奶是“老不死的”。
这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知道了在马家庄村有一个恶婆婆,天天教唆儿子打儿媳妇。
但凡家庭条件好点的,家里有女儿的,只要一听是要给马家庄村的余家说亲,纷纷拒绝,唯恐避之不及。
尕叔的长相本就在三兄弟里是最差的,再加上奶奶这个始作俑者,因此,尕叔的婚事异常艰难。耽搁到现在,成了大龄剩男。
可是奶奶却说是那些有女儿的家里有眼无珠,毛病太多。
她从来没想过,爷爷没有疼爱过她,时常打她,她却嘴硬非要顶嘴,因此却换来更多的毒打。
她非常痛苦,不去做改变,却把这样的痛苦加诸在儿媳妇身上。希望儿子对待儿媳,就像爷爷对待她一样,才算公平,才算安慰,才算解气。
可是作为儿媳妇的她们,又为何要承受这无妄之灾呢?最后呢?倒霉的还不是他最疼爱的小儿子?
所以尕叔在那个炎炎夏日的午后,那样的举动,究竟当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如果余水絮没有醒过来呢?又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