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从这一刻开始,才真正的进入大明的核心决策层,这也是他咸鱼翻身的开始。
同样是在这一年,天启皇帝驾崩,因为天启无嗣,所以皇位由其弟弟信王朱由检继承。
魏忠贤与朱由检素来不暮,两人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因为郭绍的到来,引发蝴蝶效应,魏忠贤决定先行一步动手,骗朱由检入宫,而后除之。
并且魏忠贤并不打算单单干掉朱由检,他还计划要除掉郭绍,以得到对方手中的兵权。魏忠贤劝说客氏将郭绍骗入宫中杀之,客氏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出卖了魏忠贤。
得知了魏忠贤阴谋的郭绍也在加紧部署,一面准备安排军队武力扫平宦官,另一面则是准备联络信王入宫主持大局。
信王也就是朱由校,当时并不信任郭绍,在他眼里郭绍一直都是宦官奸党,不足取信,因此他迟迟不对郭绍的拉拢做出回复。
无奈的郭绍只能通过张嫣传信,才终于搭上朱由检的线,之后在禁军的武力扶持下,崇祯成功登基。
魏忠贤等人因为手上没兵权,面对这种既成事实,也没有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郭绍本来想借着这次机会一举扫平阉党,崇祯却犹豫不决,认为自己刚刚登基,不宜大开杀戒,结果错失良机。
崇祯登基之后没过多久就感到后悔,想要除掉魏忠贤,于是叫来郭绍商议。郭绍表示自己带着丰台大云的兵力就能将宦官诛灭,并自信的表示灭他们十次都没问题。可崇祯不信,觉得禁军人少。朱由检想调回关宁铁骑解决魏忠贤,这让郭绍哭笑不得。
最后是在郭绍的一在劝说之下,崇祯终于下定决心抢先发难,让郭绍带禁军去解决魏忠贤。
意识到危机的魏忠贤再次找到客氏,因为郭绍跟张嫣的不断来往,客氏由爱生恨,已经与郭绍的关系摇摇欲坠。
在魏忠贤的挑拨下,黑化的客氏决定帮助魏忠贤干掉郭绍。
魏忠贤的计划是,先让客氏骗郭绍入宫,接着在酒里下毒,毒死郭绍。等杀了他之后拿到兵符,调禁军入宫,挟持皇帝,再除掉朝堂上那些一直和他作对的文官集团,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计划很顺利,郭绍念旧情,受到客氏邀请,果然欣然入宫。客氏也按照计划端来毒酒,但是在最后关头客氏恋爱脑发作,没把毒酒给郭绍,反而在知道郭绍喜欢张嫣后,绝望之下,自己喝了毒酒,并在临死前告诉了他魏忠贤准备埋伏他的事情。
这次是郭绍最惊险的一次,魏忠贤留了后手,如果客氏杀不了郭绍,就安排自己身边的太监动手。
关键的时刻,张嫣赶来,在她的威压下,居然吓住了那些太监。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魏忠贤来到以后,这些太监迅速倒向干爹魏忠贤,决定跟着他造反。
郭绍跟张嫣被困在一起,魏忠贤提出让张嫣交出郭绍,自己可留她不死。郭绍也建议张嫣不妨交出自己,张嫣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并表示宁死也不会将郭绍交出,这让郭绍大为感动。实际上郭绍也有后手,他在入宫之前就已经知会过萧毅,万一自己一个时辰之内没有归来,就立刻带兵杀入皇宫诛杀奸党(这时候郭绍已经有了崇祯授予他的圣旨,所以锄奸是合法的。)
劝降无果的魏忠贤恼羞成怒,带兵围攻宁寿宫,最后关键时刻萧毅赶到救场,阉党被尽数所诛,魏忠贤遭到生擒。
魏忠贤临死前求见崇祯最后一面,并用下最后一计:离间计。不过崇祯当时正和绍哥打的火热,所以根本就没理会他,魏忠贤卒。
解决了魏忠贤后,大明似乎开始进入正轨。郭绍建议崇祯,改组三大营,重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新军,以应对眼下日渐危急的局势。崇祯欣然应允。
但郭绍发现三大营的腐朽已经渐入骨髓,无药可救,于是他决定在丰台打营的基础上改组新军,这也就是后来大明禁军的由来。
禁军的军费,一半是由兵部拨款,剩下的一半则是由郭绍自行筹措。
而他筹措军费的办法,则依旧是与外国人做生意,赚取贸易差价。崇祯起初是很看不上这种跟外国人做生意赚钱的办法,但是在看到每年数百万白银的流水,瞬间真香。
郭绍向崇祯建议在山东建造一个码头,以方便日后与外国人交易,同时郭绍也建议崇祯将自己派到山东,让禁军剿匪,这样既能肃清山东匪患,又可以训练军队,可谓一举两得,崇祯也是在这一次授予郭绍山东总督,全权负责山东军事。
郭绍带着禁军剿匪,不到半年就肃清山东匪患,之后又通过与外国人做生意赚来的钱治理山东,一年时间就让山东大治,郭绍在山东的声望暴涨。
郭绍将赚来的钱分为两份,一半送往京城交给周后,以此让崇祯吃人家的手短拿人家的嘴软对郭绍在山东的种种举动睁一眼闭一眼(这也是崇祯最后悔的,被钱迷了眼。)
剩下的一半钱,郭绍又拿出一半分次给山东百姓,最后一半则分次给自己的属下,包括山东各级官员,在这种钞能力的加持下,山东民心军心各级官吏纷纷归心。
其间还在做侍郎的陈演不止一次弹劾郭绍,这哥们是唯一一个明锐意识到,郭绍将来会造反的人。但他说的话谁都不信,更没人去听。
郭绍早期的发迹史,讲的也差不多了,关于崇祯二年跟之后的一些故事,作者会抽时间再讲,此处就不做表述了。
(上述这些大家可以看成大纲,后面会一点一点在剧情中详细讲述。)
这本书现在看是废品,但十年后也许会成为精品,百年之后,这本书的是口碑,会更上一层楼,他的文笔不是很好,可剧情绝对相当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