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镇。
辽东巡按御史曹学程,正指挥人修缮长城边墙。
长城,除了军事作用之外,还有经济作用,那就是最大程度上防止走私。
同时,依托长城进行防御,要比维持大规模的重兵集团防御边疆,要划算的多。
修建长城,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历朝历代修建长城的多了,秦朝、汉朝、唐朝、明朝都修长城。
中原王朝修建长城是常态,属于正常操作,没什么可说的。
包括与草原有密切联系的清朝,也修建长城。
明代前期,是不修长城的,直接就打,直接以攻代守。像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宣府、大同一线,都是没有长城的。
成化、弘治两朝,开始有计划、的修建长城。到了正德朝,正德皇帝直接御驾亲征,压根就没打算修建长城。
等到明朝大规模修建长城,是在嘉靖年间,最终成型于万历年间。
辽东镇的长城,修的最早,因为其孤悬海外,仅仅依靠辽西走廊那么一个细长条连接内地。但辽东镇的长城,也是最终成型于万历年间。
此时的辽东镇,主官有四位,辽东巡抚郝杰,辽东总兵迁安伯杜桐,辽东巡按御史曹学程,辽东镇守太监李恩。
按照理论地位来讲,镇守太监李恩排第一位,因为他代表的是皇帝。
排第二位的,就是总兵杜桐因为他是迁安伯,身上有爵位。
排第三位的,就是巡抚郝杰。
这三位,各有分工。
辽东镇的精锐兵马以及一大批将领官员,全都被抽调到了朝鲜,炒花五部,又屡屡犯境。
总兵官迁安伯杜桐,主持军务。
巡抚郝杰,保证既要保障辽东镇的军需,又要保障经辽东转运至朝鲜的军需。
辽东镇的军需,除了小部分本地靠军屯等产出,其余的绝大部分,要靠朝廷调拨。
如此庞大的后勤工作,辽东巡抚郝杰根本就抽不开精力去顾及其他。
而辽东镇守太监李恩,则居中调度。辽东镇正值多事之秋,他代表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辽东不出乱子。
修缮长城的工作,就落在了辽东四号人物,巡按御史曹学程的身上。
正在督工的曹学程,忽然听到有人朝着他走来。
“曹按院,锦衣卫的上差到了。”
曹学程是文官,对于锦衣卫,自然是没有太多好感。可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代表的是皇帝,他也只能恭恭敬敬的以礼待之。
“走。”曹学程刚准备去迎接,只见有一个身着锦衣卫千户服饰的人带人走了过来。
“曹按院。”
那锦衣卫千户很有礼貌,曹学程连忙拱手还礼,“上差。”
“都察院的公文,想必曹按院应该收到了。”
巡抚,巡按御史,都属于都察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