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也站起身来,连声向饶毅教授道谢。
随后,饶毅教授带着张启离开了燕京大学,缓缓步行至校外的公交站台。此时正值下午,阳光洒在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略显喧嚣。
饶毅教授早年在美国深造,凭借其卓越的科研才华,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美国的诸多顶尖科研机构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许以极为优厚的待遇和顶尖的科研资源,那是一条能让他在物质和名誉上都收获颇丰的道路。然而,心中那份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报效祖国的强烈使命感,驱使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的一切,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回国后的饶毅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与科研事业中。尽管他担任院长一职,但他生活极为简朴,将自己绝大多数的收入都无私地捐献给了学校,用以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资助贫困但有潜力的学生以及改善学校的科研教学设施。也正因如此,他直至如今,连一辆属于自己的私人汽车都没有购置。而这次带着张启前往实验田,便只能像普通市民一样,乘坐公交车穿梭于城市之间。
公交车缓缓驶来,车身有些许斑驳,显示出岁月的痕迹。饶毅教授率先踏上公交车,动作自然而从容,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对乘坐公交有任何不适。张启跟在其后,心中对饶毅教授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车内乘客不算多,他们寻了一处靠窗的空位坐下。公交车缓缓启动,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和轻微的颠簸,向着实验田的方向驶去。
公交车晃晃悠悠,在城郊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仿佛一位疲惫不堪的行者。车内的饶毅教授和张启随着车身的颠簸而摇晃,漫长的旅途让两人都有些许疲惫。
近两个小时后,车终于在燕京郊区的站点停下,此时天色已暗。此时,天边的夕阳早已落下,夜幕如墨汁般晕染开来,只余下几缕黯淡的余晖还在挣扎着宣告白日的离去。
饶毅教授率先起身,活动了一下略显僵硬的身体,便带着张启匆匆朝着燕京大学在郊区的实验基地走去。实验田基地的大门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门口的刷卡装置闪烁着微弱的蓝光。饶毅教授熟练地从口袋里掏出卡片,在刷卡器上轻轻一刷,“滴”的一声,大门应声而开。
两人迈步走进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实验大棚。
这些大棚在夜色中犹如一个个沉默的巨人,守护着里面孕育着无限可能的生命奥秘。张启望着这些大棚,眼神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感。上一世,他在生物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对实验田再熟悉不过,每一个大棚的用途、每一块土地上曾经培育过的作物品种,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他仿佛看到了曾经无数个日夜自己在大棚内忙碌的身影,那些为了攻克育种难题而挥洒的汗水,那些因实验失败而经历的沮丧,以及取得突破时的狂喜。而如今,重生归来,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这一世,他定要在这里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成就,让这片实验田成为孕育希望、打破国际垄断的摇篮。
这时,饶毅教授便开始介绍起来:“张启,这片实验基地可是咱们学校科研的重要阵地,占地足有1000亩。你看这边,”他手指向左侧,“这一片大概300亩的区域,主要是进行各类农作物的基础培育实验,像小麦、玉米等常见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大多在此开展。这里的土壤经过特殊改良,能够满足不同生长周期作物的需求。”
说着,饶毅教授又指向右侧的一大片区域:“那一片约400亩的地方是专门的基因工程实验田,配备了先进的灌溉和监测系统,对于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及基因编辑后的作物生长观测起着关键作用。在那里,我们曾进行过许多突破性的基因导入实验,试图找到提升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的最优解。”
再往前走,一排排实验大棚出现在眼前。“这剩下的300亩地分布着这些实验大棚。其中一部分大棚用于珍稀植物的保育与繁育,里面有着严格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模拟着各种特殊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大棚则聚焦于微生物与作物共生关系的研究,我们试图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些大棚里的每一项研究都可能成为未来农业变革的关键因素。”
张启认真听着,频频点头,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上一世的记忆与眼前的景象不断交融。
饶毅教授似乎察觉到了张启的情绪变化,他轻轻拍了拍张启的肩膀,说道:“小张,这里虽然条件有限,但也承载了无数师生的科研梦想。”说着,饶毅教授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豪与期待。
张启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说道:“饶教授,我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里大展拳脚了。”
饶毅教授微笑着鼓励道:“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走吧,我们先去和栾教授打个招呼,不过他这个人可很不好说话!我只能尽力试试!”
说罢,两人便朝着基地深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