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打地基,地基不牢固的话,钢筋水泥的大建筑就容易坏。
与此同时,张小川让人带书信给工部侍郎黄忠老先生,准许他从炼钢厂以“出厂价”采购一些生铁。
生铁通过货船从绍兴运到临安后,张小川又找到建王赵眘,让他和赵构说说,准许他利用临安的那个实验性平炉炼钢,然后再铸成钢条。
“小川哥哥,你知道吗,我爷爷准备把皇位传给我爹爹了。”
这天,赵媛媛朝张小川神神秘秘的说道。
虽然张小川被罢官,朝廷对他也不闻不问,但是他和建王府的关系却一直没有断。
“是吗?你爷爷是怎么想的?”张小川问。
“这个,我怎么知道,不过我爷爷已经在朝堂上把这个事情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了,时间定在了两个月以后。”赵媛媛道。
“哦,那挺好啊!恭喜了。”张小川随口敷衍,对此丝毫没有兴趣。
只是他觉得,历史还是沿着惯性在行驶。
“对了,小川哥哥,听说你在建很大很大的大房子,能不能带我去看看?”见张小川对这件事不感兴趣,赵媛媛于是换了话题说道。
“还在打地基呢,这有啥好看的。”
张小川虽然嘴上如此说,但最后还是带着赵媛媛小姑娘去看了一下。
张小川虽然在建勾栏,但是对外却并没有说明,别人只是误以为他在建大房子。
张小川建的勾栏离收容所有一两里路,在一群护卫的护送下,两人乘坐马车朝建筑工地而去。
此时的建筑工地上,无数工人忙碌着,看的赵媛媛很是新奇。
张小川准备建的勾栏,占地面积一千多平米,呈半足球场型,由四十多根钢筋混凝土力柱支撑,高九米,分为两层观众看台,能够容纳一万多有座位的观众,如果卖站票的话,三万观众也不成问题。
这还是张小川考虑到以现在的建筑水平,加上有钢筋混凝土的作用,才敢建这么大。
如果没有钢筋混凝土,像牡丹棚那样能够容纳两三千观众的勾栏,就是这个时代的极限。
设计这座勾栏,张小川也是花了很多功夫,他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比如建筑承受能力等等。
最要的还是声音的折射和共鸣扩大问题,当然这是后话。
带赵媛媛参观了一下建筑工地后,两人就继续回到学校上课。
当然是赵媛媛上课,张小川还有其他事情要忙碌。
随着剧院工程启动后,张小川发现自己又要忙碌起来了,比如联系购买各种建筑材料,给建筑工人讲解如何用钢筋混凝土建设等等。
“小川,你把勾栏建的这么大,我只怕后面钱不够用啊。”这天,张老头找到张小川抱怨说道。
“我们还有多少钱?”听到老头的话,张小川问。
“短短一个月,就已经花了两万多贯了,要是再这么下去,要不了两个月咱们就没钱了。”张老头有些肉疼的道:“要不咱们不建了吧?”
张小川建勾栏弄的动静着实有些大,但花的钱也快,光是钢筋就花用了一万多贯,就这也才打了一个地基,后面还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财。
按照张老头的估算,这座勾栏要是这么建下来,没有十几万贯根本建不下来。
其实张老头还没考虑到建筑顶层的难度与建好要花费的代价,按照张小川自己的考虑,这座勾栏没有三十万贯,不花个几年时间根本建不下来。
“还有两万贯啊,行,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的。”张小川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