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己利用功德先后兑换了秘境空间、补充气血和催眠术,现在功德值只剩下区区336点了,这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
获取功德的方法,智子说要有功于民、有功于社稷,有功于天地。
这种说法有些抽象,完全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
还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强调做善事时,要不抱目的,不求回报,不念名利。
不过,在社会上,完全摒弃功利心,又谈何容易?
天地法则应该不是这样的。
如果天地真的依此判定是否降下功德,恐怕会挫伤许多原本有意行善的人的积极性,导致社会风气更加冷漠。
毕竟,如果有心为善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那些原本怀揣善意、欲为子孙后代积福的人,难免会犹豫是否要继续做这些“无用功”。
还有,如果一个恶人,为了抵消罪孽,而去做行善事、积功德,不能因为他目的不纯、有功利心,就否认其善行和功德。
否则,岂不是让有改过自新的恶人陷入绝望,进而可能去犯下更大的恶行?
这不符合功德赏善罚恶的准则!
所以,更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
无论行善是出于有心还是无心,其正面效应都不应被忽视,更应该给予适当的奖赏,以鼓励激发更多人行善。
再者,如何区分有心无心,也并非易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如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意在说明,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时,应兼顾心念和行为,不可一概而论。
比如,富人为父母庆生,摆了三天流水席;而穷人只能为父母准备一碗长寿面。
这样,你不能说富人有孝心,而穷人没有孝心。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为。
再比如,男子看见美貌女子心生爱慕,此乃人之常情,只要未付诸行动,便不应过分苛责。
毕竟,心动和行动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人性使然,后者则需承担后果。
另外,对比西方的忏悔文化,不难发现,他们理解的功德和罪孽,与我们也不尽相同。
一些人可以通过忏悔放下精神包袱,忏悔之后,他们继续着先前的恶行,随后再次陷入忏悔的循环之中。
甚至,某些西方国家对于历史上的政治罪恶,似乎只要有过忏悔的表示,便能轻易地翻过这一页,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
更甚者,历史上,西方宗教居然发明过赎罪卷。
西方宗教最开始推崇的赎罪方式就是忏悔,忏悔包括祈祷,斋戒和朝圣。
信徒们为了赎罪,就要日复一日地祈祷,每逢特定时日便进行斋戒,以此表达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积累功德,抵消罪孽。
然而,发明赎罪券后,极大地简化了这一过程。
信徒们只要氪金,便可以直接从宗教机构购买到圣人的功德,以此来抵消自己的罪孽。
赎罪券的价格可以根据罪行的轻重而有所不同:
杀人罪,8个金币;谋杀双亲或兄弟姐妹,6个金币;奸污罪和伪造文书,6个金币……
罪行越轻,价格越低;罪行越重,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无论是大罪还是小罪,赎罪券都能摆平,若一张不够,那便两张、三张、四张,直至完全抵消罪孽。
而且,赎罪券不但可以零售,还可以批发。
如此这般,这种行为是否也得到了对方神明的认可?
……
陈安越想越多,想到最后脑仁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