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里,姜瑜又想起来了她前几天刷过的一个视频,33两白银政策。
【中国历代封建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一般都采用了商鞅的“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五民”政策。所以商鞅在皇帝那里,都是很受宠受膜拜的“法家”人物。而到了清朝,可以说,更是把“贫民”做到了极致。
最主要的做法,就是“33两白银术”,被后世讥称为“大清最狠驭民术”。乾隆皇帝经过测算: 当时让人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开支,最低需要36两白银。当老百姓一年收入大约为33两白银的时候,这样老百姓辛苦一年,最后还是倒欠3两银子。
简单,比如今年收成好了,老百姓眼看亏空要填平了,没准还有盈余的时候,皇帝就会提高物价、房价,增加税收等等,想方设法把百姓多余的财富掠夺走。
如果今年受灾了,老百姓亏空更大了,那么朝廷就会降税或者免税,还有要到各处去赈灾。百姓肯定是感恩戴德,高呼“皇恩浩荡”的。用这样的手段让老百姓“吃不饱,又饿不死”,人民从而就被皇帝牢牢的套住了。】
“竟然是这样,好狠毒的心,皇帝把我们百姓不当人,咱们干脆反了他!”
这番言论一出,所有人百姓民意沸腾,欺负他们不懂也就算了,如今这么直白的写在他们面前,再不懂,那可真不仅仅是愚民了。
“姜姑娘,你真的是……”,嬴政无奈的说了一句。
他们虽然喜欢现代,但这也是他们最担忧的一点,就怕压不住民意。
“大人不必担忧,那是后世需要考虑的事。”扶苏说道。
“如今大秦地广人稀,最缺少的就是百姓黔首,巴不得他们开荒种植,若到了姜姑娘说的那样,怕是已经到了地无可开之日,而到那时,大秦已历经千秋万载,就不是大人操心的事了。”
扶苏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后世也是国家,人人懂史,人人懂法,也没见他们动不动的就叛乱造反啊,只要施政合适,他们仍然有很强的服从性,既然后世能做到,他相信他也能做到。
嬴政看着扶苏,眼神里藏着一丝欣慰,他就说嘛,他儿子虽然傻了点,但绝对很聪明。
乾隆一阵无语,什么都要给他甩锅,他什么时候测算过了,造谣,纯属造谣,他的统治绝对没有问题。
而此时天幕下的众人,渐渐的发现了不对劲。
“我出去做工,一天有二十文钱,那么一年就是……”,汉子掰扯着自己的手指头,头脑风暴中。
旁边的秀才路过看不下去了,“一天二十文,那么一年就是七千三百文钱,折合银子也就七两多。”
“对啊。”
周围的人醍醐灌顶,他们一年做工才七两银子,这还是大地方的工人,要换成农户普通人家,一年估计才三到四两,哪里来的33两银子。
“我嘞个乖乖,33两都够我一家子人生活好些年了,谁家百姓能赚那么多银子,蒙人的吧。”
自然也有不少人自我囚牢,甘心留在封建的统治当中。
“姜姑娘,这不对吧,若是有三两的亏空,如何生活,那三两银子从何而来,总不能去借债吧。”邓绥显然也发现了不合理之处,询问姜瑜。
“对啊,每年都有三两银子的亏空,越滚越多,根本还不上啊,谁会借给他们,那么多黔首,多少钱也不够借的,你该不会是有意为之。”赵煦也发觉了不妥之处。
这时候不怪这些统治者对姜瑜怀有恶意,百姓什么都不懂,若是任由这些思想传播,他们是会真信的,到时候必起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