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府的书院开在唐家的宅院里。
先生是从临海聘来的秀才。
因着雨季来临,百姓们早早就躲进了冯家等宅院,就连唐家的宅院也都挤满了人,先生们在屋内教学生,外面的孩童也被爹娘逼得跟着背。
待到暴风雨停后,今年的洪水退得极快。
百姓们回到家,发现墙上的水渍只到成人膝盖高,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都放在高处,因此并未如往年一般被泡烂。
大家很是惊喜,后来一看才知道那些水竟都流到他们刚修的运河里。
说是运河,实际如今不过是个大湖。
半年时间,便是劳工再多,也只够将运河挖出三里地,可就是这三里地,竟能存下大量洪水,若整个运河修建起来,岂不是通府不会再被洪水所扰?
这种说法很快就在通府传开,大家就格外感念知府大人,便想着沈知府下一任仍旧在通府。
五月初,首辅李庆芳致仕回了老家,次辅于达顺理成章为首辅,一时间风头无两。
内阁只剩首辅于达和三辅刘秉卿二人,加之刘秉卿年纪大了,内阁人手大大的不足。
六月底,天元帝下令扩充内阁,秦诏因私盐一案立下大功入阁任三辅,崔明启因红薯推广,使得粮食大丰收,也入了阁。
而原先的三辅刘秉卿升为次辅。
七月的京城酷热难忍,狂风骤雨一波接着一波。
雨过天晴的夜晚,知了迫不及待地一展歌喉。
可它们却不愿靠近那如同张着血盆大口的深宫,如此一来,深宫格外寂寥。
天元帝将奏章批阅完,便靠在椅子上揉着疲惫的双眼。
何德全端上来一盘煎得两面金黄的馅饼,堆着笑脸道:“陛下,饼子已备好。”
扫了眼饼子,天元帝却皱了眉。
这饼子吃多了,实在腻得慌。
纵使里面的馅料时常变化也还是禁不住一直吃。
“沈六元在通府的任期快满了吧?”
何德全心思一转,就道:“还差三个月,待他从通府赶回京城述职,任期也就到了。”
天元帝只“嗯”了声,摆摆手:“今日不吃馅儿饼了。”
何德全弯腰让人将馅儿饼端出去。
守在门口的安公公看着饼子被原封不动端出来,心中急躁:“干爹,这饼子怎的一口没吃?”
何德全瞥了他一眼,安公公立刻住了嘴。
“那位沈六元该回来了,往后你就不用再烙饼了。”
安公公猛地抬起头,在接触到何德全的眼神后,又赶紧垂下脑袋。
那位竟只在外待三年就又要回来了?
朝中官员毕生都在揣测圣意,天元帝只提了一回沈六元,百官便知天子有意让沈六元回京。
诸如崔明启等人,自是为沈逾白欢喜。
但也有人是不愿沈逾白回京的。
比如首辅于达。
于达以前被李庆芳压制,要做的就是联合各方势力一同对抗李庆芳。
如今李庆芳制仕了,于达坐上了首辅之位,处境变了,处事自是也要变。
这头一件事,就是要将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李门虽由秦诏撑了起来,然经过与都察院一战,李门势力早已大不如前,再加上秦诏是踩着李庆芳上位,许多人并不服他,李门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