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意外的是,觉醒灵觉后他并未选择进入灵源基地修行,反而辞去了工作,帮助军方寻找灵源。
接下来王富力一战成名,他在嵩阳观星台发现了新的灵源,谁也不知道他为何去这样一个小地方。可是事实就是,他撞大运了,才离开灵台两天就收获了华夏第二座灵源基地。
叶士冲认为自己就是个冤大头,与白展飞交易后得到了灵源的消息,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将人员送往灵源基地培养觉醒灵觉,然后才觉醒了几十个人。
说几十个人是为了好听,其实他们叶家派去的人只有二十一人觉醒了灵觉,抛出去侄子带去的几人,自己选拔的只有十几个。
与之前的付出相比,得到的收获不成正比,这些觉醒灵觉的人除了体魄与精神力增强以外,并没有其他收获,而且这些人需要继续修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带来回报。
看着军方与政府的科研人员批量的觉醒灵觉,叶士冲心里就堵的上。人家那是培养人才,而自己这算什么,花钱给别人培养人才。他现在感觉就是掉进了军方给挖的坑,还是跳不出来的那种。
叶士冲偷偷打听过,知道古灵台基地派出了不少人去寻找新的灵源,于是他也派人在秦省寻找灵源的踪迹,可一个月过去了,却连一点有用的消息都没有。
叶士冲猛地吸了口烟,他不明白,为什么运气会如此眷顾白展飞身边的人,他俩一个是在灵源发现之前就觉醒了灵觉,另一个没进入基地就凭自己每天晚上那点时间就觉醒了。
更离谱的是一个普通人,就这样巧合的去了第一个地方就找到了灵源,而自己的团队却一无所获,这种挫败感让他倍感痛苦,仿佛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
他再次深吸了一口烟,然后猛地掐灭。
叶士冲开始冷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冲动行事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他开始认真思考获取情报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跟军方的消息完全不对等,这个消息差让军方一直将自己这些人耍的团团转。
那能否暗中跟随军方的调查人员从中获取情报呢。王富力的行程很容易就查到,他只有自己一人,并且军方也没有派遣人员保护。只要查到他下一步的行程跟随着他,到时候就有可能先王富力一步发现新的灵源。
叶士冲想到这里,突然心里一紧,心中的警觉被唤醒:“这会不会又是军方的陷阱,上次与军方谈判结束,他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白展飞就是一枚棋子,自己这些人都被军方利用了。灵气这个秘密根本就没有办法长时间保密,长安城现在到处都有灵气。”
“灵气是其次的,这其中最根本的是灵源,只有手握灵源之地才能觉醒灵觉。军方就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送钱,送物资,又送劳动力。灵台灵源基地的建设,军方就没花过一分钱。全都是自己与其他势力资助的,这些资助,一个月下来才觉醒了二十一个人。”
叶士冲开始猜测杨家是不是花了另外的价钱,“不有个混蛋例外,杨家这是怎样做到的,一个月竟然能够有八十多人,这相当于觉醒了派去人数的四分之一。”
真是亏到姥姥家了!
这一次王富力会不会又是军方做的局,利用他吸引多方注意力。
叶士冲思前想后,觉得自己还是将精力放在觉醒灵觉上来,接下来就多安排自己家人去觉醒吧!提高身体素质,这才是要紧的,反正第二座灵源是在中州,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叶士冲对这次的局面感到无奈,总是落后一步。罢了罢了,这次也只能捏着鼻子入局了,好在又有新的势力加入,这次要好好运作运作,多拉几个入坑的,患寡而不患均,让其他人也尝尝恶心的滋味。
自己待在坑里爬不出去了,那么其他人也别想站在外面了,都给我下来吧。
王富力站在周公测景台,内心充满了感慨,自己真是太幸运了,正好碰到了灵源出世。
他之所以选择来这里是因为,阳城遗址、王城岗遗址与八方遗址。在基地接触到的信息是灵源的诞生与历史遗迹有关系,他翻阅历史资料,发现了这里是夏朝开始的地方。
有一支考察队来过这里,记录了探查到了灵气,王富力当时没有多太多想法,就是想来夏朝开始的王城遗址来看看。
看完三处遗址后,他发现这里灵气竟然跟跟古灵台基地相差无几,于是找到了灵气诞生的源头观星台景区。
他发现了灵源的核心位置——周公测景台,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最早是西周(约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官南宫说奉诏在其旧址仿旧制建成了留存现在的石圭测景台,是古代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
发现灵源之地后,立即上报给了军区。军区迅速作出回应,让他在观星台景区待命。之后他就来到了观星台下。
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观星台北侧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
王富力想到了古代的司天监(钦天监),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古人是通过观象台来观察日升月落,斗转星移。
西伯侯姬昌仰观天象,洞开宇宙乾坤之道的大门。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华夏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就已萌芽,从夏朝开始就设有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较长期、系统的观测,同时对分散零星的天文知识搜集整理。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华夏古代天文学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体系。历法是华夏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
华夏古历采用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这是非常了不起和复杂的推算。
天象观测是华夏古代天文学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自古以来,华夏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