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录中,杜鲁门写道:
“这是对我作为总统和最高统帅所下达命令的公然违抗,是对宪法赋予总统权力的严重挑战,也是对联合国政策的无视。由于这一举动,麦克阿瑟已让我别无选择,我再也无法容忍他这种不服从领导的行为。”
由于麦克阿瑟的名望和影响力仍然令人有所顾忌,杜鲁门没有立即宣布解除他的职务。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件为杜鲁门提供了一个更加合适的理由,坚定了他撤销麦克阿瑟职权的最终决心。
4月6日,他主持召开了一场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理麦克阿瑟的问题。
4月11日,杜鲁门签署文件,正式解除麦克阿瑟的驻日本盟军最高统帅、“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远东司令部司令及美国远东陆军司令等职务,并任命李奇微接替他所有的职位。
消息传出,全美国人民大跌眼镜。这位被誉为"太平洋的凯撒"的将军,竟然被总统解除了所有指挥权。
在最后关头,杜鲁门还对麦克阿瑟进行了极具羞辱性的打击,借机发泄了长期积压的不满。他选择通过召开记者会的方式宣布解职决定,令麦克阿瑟毫无准备。更讽刺的是,麦克阿瑟竟是从妻子早晨收听的广播新闻中才得知自己被解职的消息。
根据华盛顿的计划,罢免麦克阿瑟职务的消息原本应由正在访问南朝鲜的陆军部长佩斯亲自飞往东京,当面告知麦克阿瑟。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上的意外,这一消息并未通过正式的官方渠道传达,而是通过商用无线电台直接送到了东京。
当所有人都对此消息感到震惊时,毫不知情的麦克阿瑟仍在他的官邸与客人共进午餐。据说,这个消息是由他的副官“泪眼婆娑地”首先告知了麦克阿瑟的妻子,随后由她转达给麦克阿瑟本人。
麦克阿瑟因此大为不满,发出了诸多抱怨:
“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严厉的解职手段,既没有申诉的机会,也没有辩护的权利,更不顾及过去的表现”;“没有任何一个办公室的听差、打杂女工,或是其他任何仆人会被如此无情地剥夺起码的体面而被解雇。”
杜鲁门解释道,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原因在于,这位将军不仅反对政府的政策,还通过公开违抗其最高指挥官的行为,对这一政策发起了挑战。
在朝鲜战争的整个进程中,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意味着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最终确立。
李奇微总结认为,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否应对中国进行“预防性打击”,以“削弱中国的战争能力”;
其次,全球战略的优先级是“欧洲优先”还是“亚洲优先”;
再次,在朝鲜战场上,是要把西方盟友拉入战局,还是由美国“独自承担全部责任”;
第四,是否在朝鲜采取“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的策略;
最后,关于国家政策的决定权,文职政府是否拥有对军事当局的绝对指挥权。
李奇微表示,华盛顿决策层曾经对麦克阿瑟的所有建议进行了深入、细致且全面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不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不能改变“欧洲优先、亚洲次之”的全球战略排序,不能破坏美国的集体安全政策并导致西方联盟瓦解,不能因追求“彻底的决定性胜利”而在亚洲大陆这片无底深渊中投入全部力量,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李奇微认为:在作出决策之前,麦克阿瑟当然有权利也有责任对某项计划的正确性发表意见,并提出个人建议。然而,一旦总统的决定已经传达给他,继续与总统争论便既不属于他的权限范围,也不符合他的职责要求。
麦克阿瑟的不当言行,实际上将朝鲜战争中的政策分歧提升到了“政府当局与军事当局谁主导谁”的政治层面,最终使他在“这场战争带来的最为敏感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布莱德雷在文中提到:
作为总统兼军队总司令,杜鲁门已经制定了朝鲜战争的政策。而麦克阿瑟显然对此持反对立场,并且公开进行了挑战和抵制。能否贯彻这一政策,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现在的关键并非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军队最终必须由文职官员掌控。杜鲁门作为总司令,拥有完全的权力撤换任何对抗他政策并失去其信任的将军。
随着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也真正完全回归到了杜鲁门所确定的“有限战争”方针上。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在不扩大战争范围的情况下,稳步向朝鲜北部推进,待占据有利位置后,再依据“实力政策”展开行动,或与中朝方面展开外交谈判,或继续军事行动,以确保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调整,在世界战争发展的历史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后来被称为西方战略家三大发明之一的“有限战争”理论(另两大发明分别为“危机管理”理论和“军备控制”理论),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4月16日,麦克阿瑟带着满腔的不甘和愤怒,离开日本,踏上了归国之路。
他已经离开美国长达十五年。
麦克阿瑟在日本的角色超越了军事领袖,他是实际操控者,甚至被认为是日本的“五星天皇”。当他离开日本回国时,只通知了少数高官并未通知其他人。
但当麦克阿瑟坐上汽车时才发现,从他下榻的官邸直到厚木机场上百万日本人自发的站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 当车队经过时,传来日本人发自内心的高呼声:大元帅!大元帅!大元帅!…… 麦克阿瑟热泪盈眶。
当时有无数日本人写信给麦克阿瑟要求赠送自己的田产、传家宝、房契,更有无数的日本女性大胆的在信中表示要为将军献身,那些勇敢的女子信中直接写到“请让我为您生个孩子吧!” 。天皇更是亲自到使馆为麦克阿瑟送别,麦克阿瑟激动的紧紧的握住了曾被自己羞辱过的裕仁天皇的双手,而裕仁天皇则痛哭失声,泪流满面。
麦克阿瑟被视为“日本的征服者”,他在太平洋战争中率领盟军对日本展开了毫不留情的进攻。尽管他严厉对待日本,但日本人却对他崇拜备至。
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对强者有着近乎痴迷的崇拜。越是受到强者的压迫,他们越愿意臣服。这种心理在二战后的日本尤为突出,甚至影响了整个岛国的文化和社会。
尽管麦克阿瑟及美国大兵在日本驻扎期间的行为应该引起民愤,但日本人却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崇拜和敬畏。这种反常的情感可能源于日本经济复苏和快速崛起,以及他们对美国的感激之情。
麦克阿瑟返回美国后,等待他的并非群嘲和冷遇,而是一场盛大的英雄欢迎仪式。当他的专机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时,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涌向机场,只为一睹这位"战败将军"的风采。从旧金山到纽约,再到华盛顿特区,麦克阿瑟所到之处,无不是万人空巷、鲜花铺路。
一个打了败仗的将军,为何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
答案或许就藏在当时美国社会复杂的政治氛围中。冷战时期的反共情绪高涨,麦克阿瑟那种强硬的对外政策,恰好迎合了部分美国民众的心理。他们将麦克阿瑟视为反共斗士,认为他的撤职,是软弱的政府对共产主义的妥协。
麦克阿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民意,他充分利用这次"败而不衰"的机会,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巡演。在国会的告别演说中,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那篇着名的老兵永不死演讲,引发了全美国上下的共鸣。
“自从我在西点的草坪上宣誓以来,世界已经历了无数变迁,儿时的梦想和希望早已消散无踪。但我仍然记得那首曾广为传唱的军歌中自豪的叠句:老兵永不死,只是渐渐凋零。”这篇演讲不仅让麦克阿瑟的支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
正当人们以为麦克阿瑟即将登上政治舞台的最高点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在1952年的总统大选中,尽管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远超现任总统杜鲁门,但麦克阿瑟却连共和党的提名都没能获得。麦克阿瑟总是在叫嚣战争,宣扬战争,谁又会喜欢一位喜欢战争的总统呢。最终,另一位战争英雄艾森豪威尔成为了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并最终入主白宫。
麦克阿瑟的政治梦想就此破灭,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公众视野。他做了一家打字机公司了董事长,依旧活跃在各种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接受采访。也许对败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耿耿于怀,利用他的威望,继续建议扩大朝鲜战争,更建议让美国经济封锁新中国,还怂恿蒋介石反攻大陆。他那强硬的反共立场和鹰派言论,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1962年5月,这位世界闻名的将领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在自己军事生涯的起点——西点军校发表了着名演讲《责任.荣誉.国家》:
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晖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泪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
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然而,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的耳旁回响着,反复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时,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
我向大家告别。
这也成为他最后的风光时刻。
两年后,麦克阿瑟在华盛顿陆军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杜鲁门的政治生涯,也因结束麦克阿瑟的军事生涯而遭受重创。次年,他深知竞选无望,便选择体面地宣布不再竞选连任总统,从此退出政坛。
这场二人之间的争斗,最终以两败俱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