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在全国范围内上映,一经上映之后,该片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而这部影片,也让很多人了解到了现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狙击作战——朝鲜战场上的“冷枪冷炮运动”。
据初步统计,“冷枪冷炮运动”仅仅开展不过4个月(1952年5月至8月)的时间里,志愿军的神枪手、神炮手们就以各种冷枪冷炮歼灭了超过名美军,其效果不亚于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
1951年秋冬,抗美援朝战争从敌我双方从大开大合的运动战,进入两军对垒的阵地战阶段。
志愿军将士们为了应付这种全新的战争局面,开始在山区构筑新的防御工事,最终他们建成了西起土城里,东至海岸高城,全长250余公里的防御工事。此时两军代表已经开始在板门店地区进行和谈,因此不具备开展大规模战斗的条件。
志愿军按照“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原则,决定坚守现有战线,以阵地战为主,加强和巩固阵地,大量消耗敌人,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
对峙并不意味着和平,双方依然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争取谈判筹码。反映在战场上,就是整条战线上小规模的交火不断发生。
在双方进入阵地战僵持之后,美军为了压制志愿军的活动范围,日常对志愿军阵地展开炮火袭击。这种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对于志愿军而言,在缺少火炮和武器装备样样不如人的情况下,在阵地作战中总是不占据优势。
当时,美军每个军拥有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超过1400门,而志愿军每个军仅配备各类火炮198门。由于美军物资补给十分充足,他们甚至用五倍于正常炮击的弹药量来轰击志愿军的阵地,这让志愿军战士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士气也遭到了一定的打击。
为了避免招致敌军的火力打击,以达到尽快完成坑道工事的目的,我军指战员甚至要求战士们不准随意开枪。而这种忍让行为,让敌军的行为越发嚣张。
当时,双方阵地的平均距离在400至500米之间,最极端的时候,美军甚至把阵地修筑到了距离我军只有100多米的地方。用志愿军战士的话来形容就是:“对面美国佬的眼睛是蓝的还是黄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依仗着空中优势和强大的火力,狂傲的美军士兵,不仅在我军阵地前修建警戒阵地,还经常走出碉堡晒太阳,甚至跑到两军阵地之间的河沟里洗澡,态度极其嚣张。
如果仅仅只是做这些事情的话,其实性质也不算多严重,我军也就忍了。但是美军偏偏仗着自己的火力优势,动不动就轰炸我军阵地。敌军火炮日夜不停地轰击我方阵地,平均每天向我重点防御区域发射超过2000发炮弹。敌军的坦克更是肆无忌惮地开到前线阵地,随意射击。
肆无忌惮的美军在阵地上吃喝玩乐,无所顾忌。但是我军这边,只要战士稍微露个头,就会招致美军的一通狂轰滥炸。但是因为禁止开枪的原因,我军战士也无法反击美军。
直到有一位名叫徐世祯的战士打破了这道军规。
在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队对峙的黄鸡山附近,志愿军的主阵地对面是刚刚换防的英国军队,这些英军士兵每天都在阵地面前载歌载舞,有的时候甚至公然对着志愿军的阵地作出挑衅行动。
有一天,40军355团9连副连长徐世祯再也无法忍受美军的持续骚扰。他决定公然违反“不能随意开枪”的军队纪律,顺手操起阵地旁边一杆“水连珠”(志愿军对莫辛-纳甘步枪的爱称)步枪,自己一个人一条枪,浑身涂满了泥巴,悄悄的潜入了两军阵地的中间位置。
徐世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仅仅一天时间就消灭了整整7个敌人!
消息传回后方之后,全军士气大振!事后,徐世祯的这种做法反而得到了上级的鼓励,徐世祯的行为也为我军开创了一条全新的打法。
牛皮糖是以糯米和麦芽等为原材料制成的一种黏性很强的糖块,大块的牛皮糖往往有好几斤重。吃的时候,人们都是先用锤子与凿子把它敲成小糖块,方便取用。早在1951年5月26日,中央就已经指示,在朝鲜要“零敲牛皮糖”,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小规模的歼灭战,由小规模歼灭战逐渐过渡到大规模歼灭战,积少成多,为我军争取谈判筹码。
虽说中央的指示早就已经下达了,可是五次战役后敌军已经不主动进攻我军了,对面又都是平原地形,我军不占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主动进攻敌军。所以说面对下达的指示,前线的指战员们一直苦于没有具体操作方法去执行落实。
徐世祯的这一通操作,为我军的指战员们打开了思路。没过几天,这项运动就普及到了所有驻守在阵地附近的志愿军部队。
从此以后,面对敌人的挑衅,志愿军前线部队指战员们,一边积极构筑和加固坑道工事,一边组织连队及以下的部队,灵活采用伏击、反伏击、偷袭等战术,击杀敌方阵地上暴露的目标,有时甚至通过设置假目标,引诱敌军上当。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向各兵团、各军及炮兵部队下达指示,要求在与敌军对峙期间,指派值班的轻重机枪每日抓住时机,对敌方的小股力量和普通目标进行射击。此外,对于单个目标,还应组织班级特等射手专门寻找并进行射击,以最大程度地对敌方造成杀伤。
在敌军火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志愿军充分发扬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冷枪战术,迅速集中射击能手,利用简易的机械瞄准具,狙击敌军前沿步兵。“冷枪冷炮歼敌运动”还有个名字叫“打活靶运动”,本质上是狙击作战运动,是指狙击手以单枪或单炮隐蔽、突然、准确地射杀敌单个或小群目标的战斗行动。
人们所说的神枪手与神炮手,就是狙击手。
其中,狙击手在使用打冷枪方式歼敌时,一般用普通步枪或狙击枪歼灭1000米以内的目标;狙击手使用冷炮歼敌时,一般是使用轻型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武器装备攻击500米到3000米之间的敌方集群人员、工事、车辆与坦克等目标。
一般来说,狙击手都需要专业的武器也专业的技能,但是这些东西当时我军都是不具备的,我军的“狙击手”使用的大多都是着名的毛瑟M98k。
这一款狙击步枪无疑是好武器,但是问题在于当时已经是五十年代了,毛瑟M98k都是十几年前的东西了,和美军比起来多少还是不占优势。但是我军的“冷枪冷炮运动”,绝对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狙击手这一个兵种。
在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下,我军的步兵,炮兵,勤杂人员甚至炊事员都被调动了起来。我军在阵地前组织了大量的小班组作战力量,主动寻求机会对敌军的单个目标和小规模目标展开攻击。攻击的手法除了常见的狙击枪之外,还能是轻重机枪,冲锋枪,步枪手枪甚至火炮。
在实战中,志愿军官兵还娴熟地使用冷枪冷炮协同作战方式歼灭敌人。志愿军前线部队选拔出精英射手和炮手,组建狙击小组或枪炮联合狙击小组,隐蔽于前沿阵地,或通过游动方式频繁更换阵地。
志愿军的神枪手与神炮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神炮手负责发冷炮把敌人从工事中轰出来,神枪手则用打冷枪方式,使用步枪、轻重机枪精准射杀暴露在敌军前沿阵地的目标;或者神枪手用打冷枪方式把敌人驱赶到远处后,神炮手则负责发冷炮,消灭敌人。
同时,神炮手们还利用直瞄火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摧毁敌人的土木工事和固定的坦克发射点,并通过野炮、榴弹炮攻击敌军浅近纵深的小股目标,抓住有利时机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冷枪冷炮”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开始,敌人对这种情况并不在意,认为只是短时间的偶然行为,不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几个月,冷枪冷炮运动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多的部队、越来越多的兵种加入进来,各部队越打越顺手,越打越灵活,打出了精气神,打出了新高度。
1952年初,驻守在“三八线”中段金化地区的志愿军第26军77师230团率先组织全团特等射手,发起了冷枪运动。230团的特等射手使用各种轻武器,展开了一场“打活靶”竞赛,29发子弹成功击毙或击伤敌军14人,致使对面的敌人在数日内不敢露头。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将230团的经验向所有前线部队推广:
在敌我对峙的局面下,针对敌人的小股目标或一般目标,每日派轻重机枪寻找机会进行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对敌军造成大杀伤。
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由此正式展开。在志愿军的狙击行动打击下,敌军整日躲藏在掩体中,连上厕所也不敢露面,士气跌至谷底。
一开始,美军凭借其强大的火力优势,往往我军开一枪,对方就会回击十发炮弹。由于我方坑道设施尚未完善,炮击时容易造成伤亡,导致新兵对炮火感到恐惧,害怕被炸,不敢轻举妄动。我军经常在白天遭受炮击,晚上修复工事,士气也因此受到较大打击。
后来干部就亲自带头进行示范。
第15军45师135团4连2排的副排长张万春率领全排移动至狙击阵地附近,安排战士们在隐蔽且视野良好的位置观战,而他自己则开始了“表演”。
短短半天时间内,他就击毙了四名美军士兵。每当张万春的枪声响起,美军便会疯狂用12.7毫米重机枪进行扫射。然而,此时的张万春早已悄然转移到另一个狙击阵地,躲避重机枪的火力,让敌人的子弹无功而返。
第15军45师135团2营无后坐力炮排的排长周济成,连装填手都不要,自己在战壕内装好炮弹后,突然起身就射。他灵活地在七个发射位之间来回跳跃,只用了40发炮弹,就成功摧毁了敌人的八座地堡、一门无后坐力炮和一挺重机枪,还击中了敌方的弹药库。
新到阵地的一名战士,因害怕美军炮击,起初不敢离开掩体。作为师傅的周济成亲自为他装填炮弹,瞄准后让徒弟扣动扳机,一炮便击毙了5名美军。此后,徒弟的信心大增,再也不畏惧美军的进攻,甚至在一次战斗中,带伤击毁了一辆美军坦克。
第15军44师130团和131团因距离敌军较远,特地组织了狙击小组,每天凌晨4点带着干粮出发,潜伏在美军阵地附近,有的时候,一次齐射便能击倒十几名正在修筑工事的美军。
志愿军第15军135团1营1连机枪排排长,"冷枪英雄"邹习祥,在驻守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期间,用206发子弹击毙203名敌人,成为美军最为忌惮的中国狙击手。
朝鲜战争打响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5次战役后,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1952年4月,在五圣山附近形成了对峙。五圣山是整个朝鲜中部最关键的防御地段,是志愿军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守住的核心之地。
五圣山南边的上甘岭,是五圣山的最后一道屏障。
当时,邹习祥所在的15军135团1连,就驻守在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上,这里距离联军驻守的南山前沿阵地不足百米。为了抵抗联军重武器的火力轰炸,志愿军用铁锹、镐头挖了战壕、地道等防御工事,白天就被敌人摧毁了,就晚上再修复,如此循环。
几次交锋后,志愿军虽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连队牺牲了几批,连长和排长也都牺牲了好几任。
期间,猎户出身的邹习祥,凭借其过硬的枪法和冷静的作战风格,在打死了不少联军士兵,荣立三等功后,被提拔成了机枪排排长。随着战争的拉锯,邹习祥意识到这场对垒,可能短时间内不会结束。
但他不甘于一直被动防御,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主动出击,挫挫联军的锐气。
通过观察,他发现对面的联军,经常在阵地上摔跤嬉戏、席地野餐、喝酒抽烟,有时甚至对着北面撒尿挑逗、口出恶言,肆意挑衅志愿军。一日,邹习祥视察敌军动向时,看到敌军阵地上来了8个人,其中一个军官装扮的人,正对着我军的阵地指指点点。
邹习祥心想机会来了,这一看就是个大官,杀了他,必能打击联军的嚣张气焰。
想到这,他当即转移到战壕,拉杆上膛,瞄准扣机,枪声响起,军官应声倒下。一击得手后,邹习祥马上带领地面的战士退守地道内,他知道敌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果然,邹习祥他们刚进入地道,阵地上就迎来了敌人好几轮的炮火轰炸。
这一情况被135团前沿阵地观察所知道后,观察员立即上报了团部,团领导听闻后,高兴道:“打得好!继续打下去。”当领导的表扬传到邹习祥耳中后,这极大地坚定了他用冷枪杀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