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瘴”是东汉才有的概念,最早可从东汉马援平定交趾地区的二征起义的相关记载中略知一二: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后来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也记载: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
而《隋书》记载,隋时千余人因犯错从贝州发配去防守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
可以说对于古人来讲,岭南的瘴气实乃恐怖至极,但也因此此地嚼食槟榔的习俗逐步进入世人的视野。
还有唐代《岭南录异》也说到:交州地温,不食此无以祛其瘴疠。广州亦啖槟榔,然不甚于安南也。
随后在唐代中后期,医家逐渐建立了“槟榔除瘴”的理念,并且唐代名医侯宁极在《药谱》中将槟榔直接称名“洗瘴丹”。”
[都可美:我去,瘴气我就懂了,小说里面经常说岭南之地多瘴气!]
[睡觉睡觉:哈哈哈,小说看多了一下子就理解瘴气的意思了,但是没想到洗瘴丹是槟榔,想一想古人嚼槟榔的画面哈哈哈。]
[嘟嘟姐:不忍直视(捂脸)]
康强也是忍不住笑出声道:“古人嚼槟榔的画面是有点美哈,你们也是够够了。”
摇摇头又说道:“除了上述的洗瘴丹这些,在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里面也说到:南方凡病,皆谓之瘴,其实似中州伤寒。
而以亲身经验支持食槟榔御瘴的人是宋代罗大经,因为他在《鹤林玉露》中写道:岭南人以槟榔代茶,且谓可以御瘴。余始至不能食,久之,亦能稍稍。居岁余,则不可一日无此君矣。
总而言之,他总结槟榔有大作用:一曰醒能使之醉,二曰醉能使之醒,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并且可以提神、助消化,还有益身体。
但是当时的中原人曾笑话南方人不停嚼食槟榔,“路上行人口似羊”,因为大家应该有了解一些,在咀嚼槟榔后的样子就像李煜说过的“烂嚼红茸”,所吐津到地如血,唇齿颊舌皆红,甚是骇人,谓之“天蛮不下雪,地蛮不落叶,人蛮日吐血”。
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槟榔的流行,所以对槟榔药效的研究和使用也愈加深入。”
康强嬉笑一声又说道:“其实槟榔在杨孚把它介绍到华夏文明、中原文明之后,就产生了槟榔的第一个用途。
因为槟榔是一个岭南人经常嚼的东西,而当时的中原人对岭南人的印象是多瘴气,所以他当时认为岭南人之所以在岭南而不会生疾病,是因为他们嚼了槟榔,而槟榔可以祛瘴气,具有了这么一个想象,所以从这时候开始槟榔被赋予了洗瘴丹的别名,他认为这个东西可以去除南方的瘴气。
总之在那个时代,至少是在宋代以前,基本上岭南是一个被人畏惧的地方,因为它有很多关于瘴气的想象,认为到了岭南一定会有瘴气。
像《三国演义》那个书里面写了特别多关于云南的瘴气的想象,总之南方是有瘴气的,可以说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想象。
但是后来为什么就没有了呢?尤其南宋以后基本上对岭南的瘴气就没有太多的描述了。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岭南的生活条件变得比较好,大家愿意去了,瘴不瘴气其实是个借口。
我要是不想去它就有瘴气,我要想去它就没有什么瘴气,以至于到了明朝的时候,岭南已经变成了一个商贾云集,沃野千里的地方,那时候是抢着去,那些当官的一想到能够去岭南刮刮地皮还是很开心的,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畏惧瘴气这个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