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华夏驯化的一种古老的果树,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栽培史。
河南驻马店杨庄曾出土过夏代的杏核和山杏核,湖北荆门包山也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杏。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杏字,并且在记载夏代农事安排的《夏小正》中高频出现。 苏轼写过一首《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小学课本里还记载了杏林春满的典故:董凤治病救人不收钱,只让病人痊愈后在自己的地里种杏树。
后来用杏林春满比喻医术高超,杏林也成为医家和药堂的代称。
而杏坛因为孔子讲学,又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代称。】
弹幕区:
『嘿嘿,现代用杏吧代指某些……』
北宋,承天寺。
洁白月光洒在张怀民苦大仇深的脸上。
这一个月,怀民很不开心,只开心了两天。
第一日,同是被贬,在此与好友相聚,二人饮酒赏月,开心。
第二日,夜深人静。
“梦得,睡了吗?出来赏月。”
张怀民,字梦得。
张怀民随手抓起衣服披在身上,揉了揉眼睛,打开门,看见好友苏轼提着一壶酒。
“啊?你这是睡了还是没睡?”
“我以为你被贬,会心烦意乱睡不着。”
“我被贬的经验多,怕你睡不着,专门来陪你小酌一杯。”
张怀民看着好友真诚的面容,心里升起一抹暖意。
怕好友因为吵醒自己睡觉而内疚便说道:“没有睡着,正如你所说,心烦意乱。”
又指了指自己披肩撒发的模样“心火燥热,所以才弄成这样。”
苏轼如释重负,吐出一口浊气。
“那就好,我还真怕我吵到你睡觉了。”
苏轼拉着怀民的手就往院中亭落走去,一路都在不停开导他。
“没事的,在哪儿做官不是做?”
“你就当成年少游学,还可以体验各地风土人情。”
“在朝堂,治天下,帮万人”
“在地方,治一地,帮一人。”
“只要能造福百姓,即便在地方帮一人,积少成多也是万人。”
“啧啧啧,我和你讲啊,荔枝在临安,那是大富人家才舍得买。”
“可我在岭南,是吃到吐,一点都不好吃。”
“门前屋后,到处都是,想吃顺手摘一把。”
知好友是在讲笑话安慰自己,荔枝再不值钱,也没到你说的地步。
“子瞻,多谢。”
那夜的月亮很美,酒也很醉人。
怀民微醺之后翻来覆去的说:“子瞻,你太真诚了,怪不得被贬。”
“这赏月饮酒,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要日日赏,年年赏。”
汉语有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但苏轼太真诚了,他当真了。
每夜准时准点敲门:“怀民,赏月了。”
天气也怪,连着一个月没下雨,每晚最差也能看个月牙。
张怀民苦大仇深倒不是因为苏轼今日叫自己起来看天幕。
这种事,若是不叫醒自己,那才是真的会记恨一辈子。
只因自己的好友,在天幕播放多年前的那场廷辩之后,苏轼说了句话。
“我要去找介甫,重启变法。”
“我要给君实写信,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元丰六年,王安石已被罢相七年,隐居江宁。
朝堂上宋神宗独木难支,王安石所行新法,几乎全部被废。
宋神宗身体有疾,强拖着病体勉强维持着整个帝国。
但人人都知道,官家快死了。
只要官家一死,太子还小,太后必然垂帘听政,而高太后一直强烈反对变法。
历史上,宋神宗驾崩于元丰八年。
怀民是为好友要做的事感到担忧。
“子瞻,有必要吗?”
“你办不到,新党贬你,旧党也贬你,没人听你的!”
“这么多年还没看出来吗?光有官家支持是办不到的!”
宋神宗已经算是两宋为数不多的硬骨头,起码他强压着反对派,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
“斗不过,你如何去斗?”
“肉食者即便有再多肉也不会分给别人,他们恨不得连你手里的麦饭都抢走!”
苏轼知好友的担忧,连这种话都说出来,是真把自己当至交好友了。
但苏轼心意已决:“肉食者被刀剑加身,也会死!”
“杀他个血流成河,杀他个朗朗乾坤!”
“君子六艺我也会,我也是能提动刀的。”
话中满是杀气,张怀民还想再劝劝好友,这次是真的会死人,不再是贬官如此轻松就能度过。
“你就不怕内斗,大宋亡了国吗?”
苏轼今年四十六岁,站起身来背手而立,月光在石板上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
他低吟道:“再差还能比原本历史还差吗?”
随即又回过头,用真诚的目光望着张怀民。
“梦得,你愿意和我一起为了创建一个新大宋而奋斗终生吗?”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许下了最庄重的誓言。
“九死不悔!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仙佛鬼神共听之!”
【梅子:同在杏属。
《尚书 · 说命下》:“若做合羹,尔惟盐梅。”
在先秦时期取其酸,充当了醋的作用,类似柠檬在西方饮食界的地位。
从望梅止渴、青梅煮酒,都可以看出梅子在古代的普遍。
而宋代话本兴起,说书先生说话太多,口干舌燥,会在舌下含一颗盐渍梅子用以生津,故而称话梅。】
【桃、李、杏、梅之后,五果还剩下栗和枣。
栗:板栗,姑且算是广义上的水果。
板栗和枣有个特点:能长期储存,并且能充饥。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历史故事,苏秦配六国相印合纵抗秦之前,曾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
苏秦说凭借着大枣和板栗,不种田也能够吃饱了,给燕文侯说的心情澎湃,一声令下梭哈了。】
PS:原视频说的是燕昭王,但查了一下资料,这段话是苏秦对燕文侯说的,就改了。
燕文侯:燕后文公。
【靠枣、栗填饱肚子无异于是杯水车薪,但也能看出他们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这种地位还是来自于古人对吃饱的渴求,本质上还是把它们当粮食来看待。
华夏人吃枣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对红枣的喜爱寄托了厚重的生命观。
古人称枣为铁杆庄稼,又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寓意。
直到近代鲁迅先生都说: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栗可以充饥,那还有一种姑且可以算是水果的果实,在历史上也很重要。
榆钱:榆树的翅果,扁圆形,色泽淡绿色或黄白。 老熟后的榆钱,色泽白黄,呈干枯状。
榆钱在灾年是能救命的宝贝,除了能做成饭来饱腹以外,更重要的点在于它的成熟期在3~6月份。
正好填补了古人最容易断粮的粮食作物的成熟期空白,榆钱在这个时候就挺身而出。
反过来看,桃、李、杏的水果不太受古代平民喜爱,就很能理解了。
宋代饶节写过一首《山间》:“杏子黄时麦已收,槐阴重叠柳条柔。山中活计无疆界,却鄙人间万户侯。”】
“我们不是不喜爱,是没时间。”
“也没地方种。”
小孩子不停吞咽着口水:“娘,我想吃爹上次带回来的果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天全在地里伺候粮食。
我们又不是地主,有佃户种地,有大大的庭院,可以种果树。
只有上山砍柴的时候,遇见能吃的果子,摘些回来。
至于路边的,是不敢摘的。
长在地主老爷家地里的,那就是老爷的,乱碰会被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