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到了殿内,朕肯定会给你面子的。”
“你要是不开心,私底下也别叫阿耶了,直呼其名,喊朕李渊也成。”
“吸~”
“呼~”
“吸~”
“呼~”
“阿耶,何必如此呢?”
唐皇憋出一个笑脸。
“阿耶教训儿子,理所应当。”
【唐朝之后又是五代乱世,国家分裂,活人都生灵涂炭,墓葬更是草率。
总体形制还是仿照汉唐,如北宋的巩义八陵。
宋代对风水相当痴迷,严格遵行五音姓利的理论。
按照姓氏对应宫、商、角、徵、羽,然后再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地理上根据方位选择墓址。
大宋的官家姓赵,五音里属于角。
选址要东南高西北低,这跟传统的北高南低完全相反。
北宋的陵墓在巩义,南宋则在绍兴。
对南宋的君臣而言,南方只是临安。
即使死在这,也早晚要将陵墓迁回北方老家。
可等来的却是蒙古的铁蹄,然后妖僧杨琏真盗掘毁坏南宋六陵,掠夺陪葬品,并把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法器。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之后才下令重新修缮,并把宋理宗的头骨入土为安。
历朝历代都有墓葬被盗,可曾听说过元朝帝陵被盗?
蒙古人实行密葬,人死了找个地儿埋了之后,地面也看不出来。
东西更简单,把树镂空就是个棺材,最多拿黄金箍一下。
然后万马踏平,魂归尘土。
元朝皇帝并没有按风水学来下葬,这也是到现在一座元代帝陵也没有发现的原因。
在历史上,元代的帝陵可以直接跳过。
经历了秦汉的覆斗封土,唐的以山为陵,时间来到了明清。
这是封建中央集权的顶峰,同样也是陵墓制度的成熟期。
明陵一共有十八座。
除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墓,还有南京的明孝陵,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
明皇陵,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埋葬着朱元璋的父母兄嫂。
明祖陵,在江苏盱眙,埋着朱元璋的爷爷还有太爷爷的衣冠冢。
明显陵,嘉靖皇帝给他爹扣上皇帝帽子,王陵改称帝陵。
明景帝陵墓,朱祁钰的墓,位于北京海淀。
明朝帝陵的显着特点是依照风水理论,在选址上选择北高南低的山环水抱之地。
地面陵园也按照前堂后寝的格局,沿中轴线排列。
明清区别于此前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宝城宝顶的陵墓形式。
在地宫之上起坟,用黄土夯实成为一个圆形的土包,这叫做宝顶。
然后周围一圈用城墙给围起来,叫做宝城。
整体感觉像是一碗大米饭。
明清普遍采用这种形制,只不过明朝的宝鼎一般是圆形,而清朝的则是一个长圆形、椭圆形。
清朝一共是十二座陵墓。
分为入关前的关外三陵,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坟清祖陵,努尔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极的清昭陵。
福陵、昭陵都在沈阳。
而关内九陵又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在河北。
看了这么多无所不用其极的埋葬方法,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人到底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现代,更有秋瑾、谭嗣同等无数仁人志士舍身而忘死,
更有无数先烈,既是白求恩,也是张思德。
人终究是要死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如果把这个问题想透了,人生就通达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难之后并不是说你没有坎坷了,是所有的坎坷皆不能没过你的眼了。
人生过的不是长度,而是密度。】
评论区:
〖元朝没被盗,不是因为不到一百年,时间短吗?〗
〖时间短,但元朝皇帝可不少。〗
〖学会了,有没有兄弟伙一起?〗
〖小心机关。〗
〖我觉得我现在强的可怕,什么机关我都不怕!〗
〖公安机关也不怕?〗
〖我们是去山西,还是陕西,兄弟们谁带路?〗
〖我看刑,特别合逝。〗
〖我有族谱,挖自己家祖宗应该不犯法吧?〗
〖挖你爹和爷爷的,大概率不犯法,再往上就犯法了。〗
〖如果你年龄够小,恰巧你曾祖长寿,你挖也不犯法。〗
〖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曾祖如果才埋了一二十年,想挖就挖呗,不算盗墓。〗
“甚是无趣。”
始皇评价一句,又带着众人前行,刚出宫门。
“砰!”
似有天雷而降。
“墨家成了?”
“墨家成了!”
始皇面露喜色,却突兀的站不住身子。
“嘣!”
似地动山摇,内侍扶着始皇。
“墨家在干什么?”
“威力如此之大?”
始皇就要狂奔而行,却被李斯拦住。
“陛下,危险。”
“臣等先去。”
城外。
巨子满脸泥土,瘫坐在地上。
“威力如此之大吗?”
看着三丈外的大坑,巨子猛的站起身来。
“哈哈,成功了!”
“走,去向陛下报喜。”
“再请求陛下找段城墙实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