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本书,三天两头被审核,这本书更近更进一步,动不动就在下架边缘,心累,近现代剧情尽量不写了,望周知。
【#庙号#】
【皇帝驾崩之后,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相对客观的就是庙号了,有一个庙号难度最大,从古至今没一个皇帝能够获得。
与后来水分越来越大的谥号相比,庙号相当坚挺,几千年来始终是两个字。
第二个字又基本固定,“祖”或者“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
“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实践当中,有人觉得宗比祖厉害,比如唐粉觉得李世民的唐太宗就比李渊的唐高祖厉害。
但在庙号理论中,祖比宗厉害。
有开创之功的皇帝称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称宗。
一个朝代一般只有开国之君以及新时代的开创者可称祖,所以一个朝代往往只有两个祖。
当然那些自己没当过皇帝,但被当皇帝的儿孙们追封的某祖不算在内。
但有一朝出现了三个祖,其中一个还叫圣祖。
另外,割据政权,普遍祖宗泛滥,疆域和功绩不大,但名头却不小,亦不在讨论之列。
庙号的第一个字最有含金量的是:“太”、“高”、“世”、“中”。
庙号起源于商代,最早只有这四个字。
创基立业曰“太”。
功高者曰“高”。
世代转移、新时代开创者或者王朝承上启下曰“世”。
中兴者曰“中”。
那么与祖宗结合起来,庙号就有了排序。
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中宗。
其中并没有中祖,中祖是其中获得难度最大的,至今未有一例。
太祖、高祖都是开国皇帝。
典型代表是: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很多人以为刘邦是汉高祖,其实是错误的,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
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
而传唱错误最早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其中对刘邦的记载有:汉太祖、汉高帝、汉高祖。
推测可能是抄录错误。
开国皇帝叫高祖,是因为把太祖的名号给了自己的父亲或者爷爷。
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祖是他爷爷李虎。
隋高祖杨坚,隋太祖是他爹杨忠。
世祖一般是颁发给将功业发扬光大的人。
世有两层意思,一是支系成为大宗,二是将祖宗功业带入新高度。
典型代表是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
比如福临,他父亲皇太极才称清太宗,但他却能称世祖,是因为在他任上满清进了北京,正式入主中原。
开国皇帝司马炎也称世祖,因为他把太祖和高祖分别给了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
太宗是宗这个庙号里的老大,所以往往是一个王朝除开国之君外的下一任皇帝。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
当然也有例外,如汉太宗刘恒、明太宗朱棣。
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但他之前的皇帝除刘邦外,在位时间都很短。
而且两汉对庙号的授予极其严格,比如着名的庙号守门员汉景帝。
在两汉,功绩比景帝强,就有庙号。
功绩比他差,或者和他一样,那就没有庙号。
庙号必须有功绩才能给,所以刘恒是两汉第二个有庙号的皇帝。
而朱棣叫明太宗,也是合理的,毕竟朱允炆在位四年就被他赶下台了。
并且朱允炆一直到南明朱由崧时期才有了庙号,所以朱棣也算是明朝第二个有庙号的皇帝。
至于后来成为明成祖,则是嘉靖为了给亲爹名分而改的。
高宗则有些高开低走或者代表王朝中衰起点的意思。
比如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乾隆。
中本是中兴之意,所以中宗基本上是让本朝中期来了个小高潮。
比如汉中宗刘询的昭宣中兴、唐中宗李显复国号为唐。
而世宗有世代转移和将功业发扬光大的意思。
比如明世宗嘉靖便是世系转移。
而汉世宗刘彻则是将功业发扬光大。
除了太、高、中、世的庙号外,还有不少独一无二庙号。
尤其是宋朝,非常有创新精神,神宗、英宗、徽宗、哲宗、真宗等,这都是宋朝原创出品。
这些庙号要么是费劲找亮点,比如仁宗、孝宗、睿宗。
要么是明褒暗贬,比如武宗、文宗。
这里的文、武,是庙号,而非谥号。
文在谥号里是极好的,但在庙号里则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