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50毫米榴弹炮
150毫米榴弹炮是德军的重型火炮之一,在基辅战役中发挥了强大的火力优势。其炮身长约3.3米,全重约7500千克。最大射程可达米,能够对更远距离的苏军目标进行打击。这种榴弹炮发射的炮弹威力巨大,一枚150毫米高爆弹的杀伤半径可达数十米。在德军对基辅的包围作战中,150毫米榴弹炮被用于轰击基辅城内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和工业目标,对苏军的指挥系统、后勤补给和作战意志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苏联
1. 76.2毫米加农炮
苏联的76.2毫米加农炮是二战初期的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它的炮身长约3.11米,全重约1200千克。这种加农炮具有较高的射速,每分钟可达10 - 12发,精度也相对较高。其有效射程可达8500米,在这个射程内,对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具有一定的威胁。76.2毫米加农炮发射的穿甲弹能够在一定距离上击穿德军三号坦克等装甲目标的正面装甲。在基辅战役中,76.2毫米加农炮被广泛部署在苏军防线,用于对德军装甲部队的防御作战,同时也在苏军的反击中作为火力支援武器,对德军的进攻部队进行打击。
2. 122毫米榴弹炮
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军队的重要重型火炮,在基辅战役中承担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任务。其炮身长约2.8米,全重约2450千克。最大射程可达米,能够对德军的阵地、集结地等目标进行有效的火力覆盖。这种榴弹炮的炮弹威力较大,一枚122毫米高爆弹的杀伤半径可达30 - 40米。在作战中,122毫米榴弹炮通常以营为单位进行部署,根据战场形势对德军的目标进行轰击,对德军的进攻和防御部署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 152毫米榴弹炮
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的大型火炮,在基辅战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火力。它的炮身长约4.5米,全重约7930千克。最大射程可达米,是苏军远程打击的重要武器。152毫米榴弹炮发射的炮弹威力巨大,能够对德军的坚固工事、大型集群目标等造成毁灭性打击。在基辅战役中,152毫米榴弹炮主要用于对德军后方的交通枢纽、补给中心等重要目标进行轰击,试图打乱德军的作战部署,但由于德军的空中优势和反炮兵作战能力,152毫米榴弹炮在作战中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五、战法
(一)德国
1. 闪电战的核心要素运用
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充分发挥了闪电战的战法,其核心是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空中力量的紧密配合以及步兵的协同跟进。在战役开始前,德军通过详细的侦察,确定了苏军防线的薄弱环节。战役一开始,德军的装甲集群就像锋利的箭头一样迅速插入苏军防线。例如,德军第1装甲集群和第2装甲集群利用其高机动性,在短短几天内就突破了苏军的前沿防线,并迅速向苏军后方穿插。
2. 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与合围
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是实现合围的关键。他们沿着苏军防线的间隙和薄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苏军后方。在穿插过程中,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避开苏军的主力部队,直捣苏军的交通枢纽和补给中心。一旦到达指定位置,德军装甲部队就迅速展开,形成包围圈,切断苏军的退路。同时,德军装甲部队在合围过程中还不断扩大包围圈,防止苏军突围。在基辅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的这种快速穿插与合围战术使得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大部分部队陷入绝境。
3. 空中力量的支援与打击
德军的空中力量在基辅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战役初期,德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苏军的机场、防空设施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几乎摧毁了苏军在基辅地区的空中力量。在地面作战过程中,德军的轰炸机对苏军的防线、集结地、补给线等目标进行持续轰炸,削弱了苏军的抵抗能力。同时,德军的战斗机为装甲部队和步兵提供了空中掩护,防止苏军的空中反击。例如,德军的Bf - 109战斗机在装甲部队推进过程中,不断在低空巡逻,驱赶苏军的战斗机,保障德军地面部队的安全。
4. 步兵与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
德军步兵在基辅战役中与装甲部队密切协同。在装甲部队突破苏军防线后,步兵迅速跟进,巩固和扩大突破口。步兵负责清除苏军的残余抵抗力量,占领苏军放弃的阵地。同时,步兵还为装甲部队提供保护,防止苏军步兵对装甲车辆的近距离攻击。在德军对基辅的围攻过程中,步兵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逐步向基辅市区推进,与苏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二)苏联
1. 阵地防御的构建与实施
苏军在基辅地区主要采用了阵地防御的战法。在战前,苏军在基辅周边构筑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包括战壕、碉堡、反坦克壕等。这些防御工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德军的进攻。苏军将大部分步兵部署在这些防御工事内,试图通过坚守防线来阻止德军的推进。例如,在基辅外围的河岸防线,苏军构筑了坚固的碉堡和战壕,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和机枪,对德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2. 装甲部队的防御性运用
苏军的装甲部队在基辅战役中主要用于防御作战。由于德军在装甲力量上的优势,苏军的装甲部队被分散部署在各个防御地段,用于反击德军的装甲突破。然而,这种分散部署使得苏军的装甲部队无法形成有效的集中力量,难以对德军的装甲集群进行有力的反击。在战斗中,苏军的装甲部队往往是在德军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才进行仓促的反击,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这些反击大多以失败告终。
3. 指挥混乱与协同作战问题
苏军在基辅战役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指挥混乱和协同作战能力差。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和苏军自身指挥体系的不完善,苏军各集团军之间的通信经常中断,导致指挥命令无法及时传达。在作战过程中,各部队之间无法有效地协同作战,步兵和装甲部队、炮兵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例如,在德军对苏军某一防线的进攻中,苏军的炮兵未能及时对德军的装甲部队进行火力压制,步兵也未能与装甲部队协同防御,使得德军轻易突破了苏军防线。
六、双方将领
(一)德国
1. 龙德施泰特元帅
龙德施泰特元帅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他是一位经验丰富、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在二战初期,他指挥德军在南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在基辅战役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他精心策划了德军对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包围行动,协调南方集团军群内部各部队以及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部队之间的作战行动。他善于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作战计划,在战役过程中,当苏军的抵抗出现变化时,他及时指挥德军改变进攻方向和重点,确保了德军对苏军的包围和歼灭行动的顺利进行。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指挥风格沉稳而果断,他对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2.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是德国着名的装甲兵将领,被誉为“闪电战之父”。在基辅战役中,他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指挥第2装甲集群从中央集团军群转属南方集团军群,并迅速投入战斗。古德里安以其独特的装甲战理论为指导,率领装甲部队向南推进。他善于抓住战场上的战机,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性,迅速突破苏军防线。在向基辅以东推进的过程中,他的部队如同一把利刃,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成功会师,完成了对苏军的包围。古德里安的指挥使得德军的装甲力量在基辅战役中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创新战术和果断决策对战役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苏联
1. 基尔波诺斯上将
基尔波诺斯上将是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他是一位勇敢且忠诚的将领。在基辅战役初期,他积极组织部队进行防御作战,试图抵御德军的进攻。然而,由于斯大林的错误指挥和德军的强大攻势,他所面临的局势极为艰难。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指挥作战过程中,努力协调各集团军之间的行动,但由于通信困难和德军的分割包围,他的努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在突围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与德军展开激烈战斗。尽管最终未能成功突围,但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苏军的尊重。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基辅战役中为保卫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位英雄。
2. 铁木辛哥元帅
铁木辛哥元帅在布琼尼被斯大林免职后,接替指挥西南方面军余部。他临危受命,试图挽救西南方面军的败局。铁木辛哥元帅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在接手指挥后,他积极组织部队进行抵抗和突围。他努力整顿部队的指挥体系,试图恢复各部队之间的通信和协同作战能力。然而,由于基辅战役的局势已经恶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尽管他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最终未能改变西南方面军被歼灭的命运。不过,铁木辛哥元帅在后续的战争中继续为苏联的卫国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基辅战役中吸取了教训,为苏联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战役结果
基辅战役于1941年9月26日结束,这是一场对苏军来说极为惨痛的失败。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损失的兵力高达66.5万人。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损失,使得苏联红军在南线的军事力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军缴获或击毁了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这些装备的损失严重削弱了苏军在基辅地区乃至整个南线的作战能力。苏军原本可以依靠这些坦克和火炮来抵御德军的进攻,但随着它们的损失,苏军在战场上的反击能力大幅下降。
德军通过这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占领了基辅,控制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这不仅为德军获取了乌克兰丰富的资源,包括粮食、工业设施等,还为其后续向高加索地区的进攻建立了有利的前进基地。德军在基辅战役中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欧洲战场的优势地位,增强了德国国内对战争的信心。
八、对苏德双方的政治、军事方面造成的影响
(一)对苏联
政治方面
1. 国际威望受挫与国内团结增强
基辅战役的失败使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社会对苏联的军事能力产生了质疑,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对苏联的抵抗前景表示悲观。然而,这场惨痛的失败也激发了苏联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精神。苏联国内民众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德国侵略的本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到保卫祖国的行动中。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纷纷为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 对战争决策的反思与调整
基辅战役的结果促使苏联政府对战争决策进行深刻反思。斯大林开始重新审视之前的军事战略和指挥体系,意识到了在战略判断和指挥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为后续苏联在军事决策上的调整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后续的战役中更加注重战略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对指挥体系的优化,以避免类似基辅战役的悲剧再次发生。
军事方面
1. 军事力量削弱与战略调整
苏军在基辅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西南方面军几乎被整建制地消灭,这使得苏联在南线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乌克兰地区的大片领土沦陷,使得苏联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对军事后勤保障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场战役也让苏联军队吸取了教训,认识到了德军的战术和武器装备的优势。苏联开始加快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加大对T - 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等先进武器的投入。同时,在战术上,苏联军队开始重视装甲部队的集中使用和协同作战,改进指挥体系,加强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为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人员素质提升与经验积累
尽管基辅战役损失惨重,但也为苏联军队培养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士兵和军官。这些经历过残酷战斗的军人在后续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基辅战役中的经验教训传授给新入伍的士兵,提高了整个军队的作战素质。同时,苏军在失败中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德军的闪电战战术,如加强前沿侦察、建立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等,这些经验在后续的战役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二)对德国
政治方面
1. 巩固欧洲统治与增强国内支持
基辅战役的胜利让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国际上,德国的军事威望进一步提升,其盟友对德国的信心增强,而一些中立国家则更加不敢轻易反抗德国。在德国国内,这场胜利使得民众对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支持度大幅上升。德国民众被胜利的消息所鼓舞,对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进一步支持希特勒的扩张政策。
2. 战略决策的盲目自信与隐患
然而,德军在基辅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时间,延误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战略布局。希特勒被基辅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过于自信地认为苏联已经不堪一击。这种盲目自信导致他在后续的战争决策中出现了一系列错误,如在冬季来临之前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重点,继续分散兵力,最终导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遭遇惨败。
军事方面
1. 增强战斗力与资源获取
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这些缴获极大地增强了德军的战斗力。德军可以利用缴获的苏联坦克、火炮等装备来补充自己的损失,或者将其用于二线部队。同时,占领乌克兰地区使德军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包括大量的粮食、石油等。粮食供应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德军的后勤补给压力,保障军队的日常需求。石油资源对于维持德军的机械化作战至关重要,虽然乌克兰的石油产量不能完全满足德军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短缺的紧张局面。这些资源为德军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德军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较高的作战能力。
2. 战略布局与兵力分散问题
基辅战役的胜利虽然让德军在南线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带来了战略布局上的隐患。德军为了实施基辅包围战,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了大量兵力,包括装甲部队和步兵。这使得中央集团军群原本用于进攻莫斯科的力量被削弱,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表被打乱。而且,在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军需要分兵驻守新占领的地区,进一步分散了兵力。这种兵力分散的情况在后续的作战中逐渐显现出弊端,德军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对重要战略目标发动大规模进攻,给了苏军喘息和组织反击的机会。
3. 情报评估与对手轻视
基辅战役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军对苏军的情报评估。德军在战役中轻易地突破了苏军防线并取得巨大战果,这使得德军高层开始轻视苏军的战斗力。他们对苏军后续的军事改革和战略调整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更新对苏军的情报分析。这种轻视心理在德军后续的作战计划中有所体现,导致德军在面对苏军新的战术和装备时准备不足。例如,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没有充分考虑到苏军冬季作战的能力和准备情况,遭遇了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
4. 战术优势延续与潜在挑战
在基辅战役中,德军的闪电战战术再次取得了成功,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和空中力量的有效配合让德军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这种战术优势的延续使得德军在后续的一些战役中仍然试图采用类似的战术。然而,苏军在基辅战役后逐渐吸取了教训,开始研究针对德军闪电战的防御和反击战术。德军在后续作战中逐渐发现,曾经屡试不爽的战术开始面临挑战,苏军的防御更加坚韧,反击也更加有力。例如,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的装甲部队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中难以发挥其机动性优势,遭遇了苏军顽强的抵抗和巧妙的反击。
5. 军官经验积累与骄傲情绪
基辅战役为德军军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在指挥大规模包围战、协调多兵种作战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实践。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军军官的指挥能力。然而,伴随着胜利而来的是骄傲情绪。德军军官们开始过于依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缺乏创新和谨慎。这种骄傲情绪在德军内部逐渐蔓延,影响了作战决策的科学性。在后续的战役中,德军军官的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时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调整,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
6. 装备损耗与补充问题
尽管德军在基辅战役中缴获了大量苏军装备,但自身的装备也有一定的损耗。坦克、火炮等武器在长时间的作战中需要维修和更换零部件,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在满足这些需求时面临压力。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的装备生产虽然在努力维持,但在资源有限和盟军战略轰炸的影响下,新装备的供应逐渐难以满足作战需求。在基辅战役后的一些战役中,德军发现自己的装备优势逐渐缩小,而苏军的装备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升,这种装备对比的变化对德军的作战产生了不利影响。
7. 军事部署与后续行动衔接
基辅战役后的军事部署对德军后续行动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德军在占领基辅后,需要重新调整军事部署,以应对苏军可能的反击和继续推进战略目标。在南线,德军需要巩固对乌克兰的控制,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和保障后勤补给线。同时,德军还需要考虑如何与其他战线的行动相衔接,例如与在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协同。然而,这种军事部署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德军在协调各集团军群之间的行动时遇到了困难,导致后续行动缺乏连贯性,为苏军创造了反击的机会。
8. 心理优势与潜在危机
基辅战役的胜利给德军士兵带来了心理上的优势,他们对苏军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士气和战斗意志。在后续的战斗中,德军士兵作战更加勇猛,但同时也存在盲目自信的问题。他们在战斗中可能会低估苏军的实力,采取过于激进的行动。这种心理状态在面对苏军精心准备的防御和反击时,容易导致德军陷入被动。例如,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德军士兵因轻敌而遭受苏军的突然袭击,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潜在的心理危机随着战争的发展逐渐对德军的作战行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基辅战役对苏德双方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对于苏联而言,它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也成为了苏联军事改革和民族精神凝聚的转折点。对于德国来说,基辅战役的胜利虽然带来了短期的优势,但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其战略、战术和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在后续的战争中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了德国在东线战场的失败。这些经验教训为后世研究战争史和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中战略决策、军事指挥、装备发展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