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京城,暗流涌动。一场针对教育改革的大规模攻势正在秘密酝酿。
"先生,您看这个。"王子明将一叠密报呈给叶知秧。这些天,各种不寻常的消息接连传来:
江南世族暗中串联,准备联名上书;
西北军镇突然调动兵马,意图不明;
边境传来异动,似有人在挑动部族情绪。
"果然来了。"叶知秧神色凝重。她早就预料到,守旧势力会寻找时机发起总攻。这次灾害虽然得到控制,却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正说着,萧远珩匆匆赶来:"周家的周元瑾联合几位重臣,要在明天的朝会上正式提案,叫停教育改革。"
"理由呢?"
"说是这次救灾暴露出新式教育的弊端。说什么"轻农重商""蔑视礼法""动摇根本"......"
叶知秧冷笑:"倒是挑了个好时机。灾后百姓困苦,正是人心浮动之际。"
这时,林月笙也来了。这位年轻的皇帝已经看清了形势:"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他们不只是要否定教育改革,更是要否定整个新政。"
"不错。"叶知秧说,"这些年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们一直在等机会,现在终于按捺不住了。"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叶知秧胸有成竹,"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的准备更充分。"
第二天的朝会果然暗潮汹涌。周元瑾带头宣读弹劾奏章,列举了教育改革的"种种弊端":
"轻视经典,动摇国本;"
"男女同校,有违礼制;"
"工商之学,误人子弟;"
"异族入学,留患无穷......"
他说得义正词严,台下不少大臣频频点头。但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臣有本奏。"
说话的是一位年轻官员,正是明德堂第一批毕业生。他从袖中取出一份详细的报告。
"诸位说教育改革轻视经典,那请看这份统计:新学制下,学子们对经典的理解比从前更深入。因为我们不只教他们背诵,更教他们思考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