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细雨如丝。一座掩映在竹林间的医馆前,早已排起了长队。医馆的匾额上写着"济世堂"三个大字,笔势遒劲,却透着几分温润。这是叶知秋隐退后亲笔所书。
"老大夫,您看这药方该加减些什么?"一位年轻医者捧着医案,恭敬地询问正在药园里采药的叶知秋。她穿着一身素净的布衣,鬓角已见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
叶知秋放下药篮,仔细看过医案:"病人脉象沉细,应是久病伤阳,当加附子温补。不过要注意火候,以免伤阴。"
这时,萧远珩从后院走来,手里捧着一盆刚开的茶花:"今年的茶花开得真好,要不要歇息一会儿,喝盏茶?"
叶知秋莞尔一笑:"等我把这味药配好。"她的眼神扫过药园,这里种满了各种珍贵药材,都是这些年来精心培育的。每一株都承载着她的心血,也寄托着她济世的心愿。
正午时分,一辆华贵的马车停在医馆门前。原来是新帝昭儿来访。自从母亲归隐后,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此,既是请安,也是请教。
"母后,朝中新设的医政司已经开始运作了。"昭儿一边帮母亲整理药材,一边汇报,"各地都建起了平民医馆,就按您留下的章程来办。"
叶知秋欣慰地点头:"记住,医者济世,重在持续。不是一时的热心,而是要代代相传。"
午后,几位老农带着自家种的蔬果来拜访。自从济世堂建立以来,她不仅为乡民治病,还教他们种药材,改良农技。如今这一带的百姓,都亲切地称她为"叶大夫"。
"叶大夫,我家的人参地长得可好了。"一位老农兴奋地说,"多亏了您教的方子。"
叶知秋细细询问种植细节,还特意记录下来。这些年,她一直在编撰一部《农医全书》,要把医术与农事结合起来,让百姓既能自种药材,又能保养身体。
傍晚,几位来学医的年轻人围坐在堂前,听她讲授医理。这些都是各地推荐来的有志之士,有的是寒门子弟,有的是异族青年,甚至还有从西域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医道无界,"她说道,"不分贵贱,不论远近。只要有济世之心,就都是同道。"
夜幕降临,萧远珩在后院支起了一张简易的棋盘。这是他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对弈谈心。落子之间,不说朝政,只谈医道,倒是别有一番闲适。
"记得当年在边关相遇时,"萧远珩落下一子,"你也是这样给我把脉诊病。"
叶知秋莞尔:"那时是为了救你,现在是为了保养。你看这几年,气色是不是好多了?"
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原来是邻村一位孕妇难产,家人连夜来请医。叶知秧二话不说,带上医具就动身前往。
"我和你一起去。"萧远珩已经收拾好了灯笼。这些年来,他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医术,更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