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洒在济世堂的书房里,叶知秋正在誊抄一部特别的医书。这不是普通的医术着作,而是她一生心得的总结,既有医道,也有治道,更有做人的道理。
"师父,您要不要歇息一会儿?"一位年轻弟子送来热茶,心疼地看着她伏案疾书的身影。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却遮不住她眼中的神采。
"不急。"叶知秧放下笔,轻抚书页,"这些都是要留给后人的,每一个字都要写得清楚明白。"
萧远珩走进来,看了看书稿:"这不只是一本医书,而是一部治世宝典啊。"
确实如此。书中不仅有详细的医术心得,还有她多年行医和治国的感悟。从如何辨别药性到如何体察民情,从治病的原则到治国的道理,无不凝聚着深刻的智慧。
"你看这一段,"她指着书页说,"医者用药,要因人制宜,不可执着一方。治国理政,又何尝不是如此?"
正说着,几位得意门生前来请教。他们都已在各地开设医馆,正是济世堂理念的践行者。
"师父,我们遇到一个难题。"为首的弟子说,"有些地方的官员想借医馆谋私利,我们该如何应对?"
叶知秧放下笔:"记住,医者济世,当以民为本。无论面对什么压力,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就像我当年在太医院推行改革时一样。"
她站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旧册子。那是当年在太医院制定的章程,里面详细规定了医者的职责和操守。
"你们看,"她翻开泛黄的书页,"这些规矩不是束缚,而是保护。让医者能够坚守本心,不为权贵所动。"
午后,一群新来的学生围坐在堂前,听她讲授医道。这些年轻人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富贵之家的子弟,有的是寒门学子,还有从域外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医道有三重境界,"她语重心长地说,"一重是技术,二重是仁心,三重是悟道。技术可以教,仁心要悟,至于悟道,就要靠你们自己了。"
一个聪慧的学生问:"师父,这和您当年治国有什么关联吗?"
叶知秧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你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医国如医病,表面上是不同的事,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关键在于,要以仁心为本。"
傍晚,她召集所有弟子,宣布一件重要的事:要将济世堂发展成一个医学传承的基地,不仅教授医术,更要传播医德。
"我和你们师父商量好了,"萧远珩补充道,"要把这里的一切都系统地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