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岩石,呈现出红绿灰相间的颜色,显然,地壳中金属矿物的比重,要远高于木子星。
李子木的视线,巡视大地。
“咯噔……”
某地震形成的断层地貌中。
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诡异岩石球体,在他的注视之中滚动划过。
他的目光穿透了那似乎了无生机的岩石表层,看到了球体内部,称不上特别复杂的奇异结构。
球体的内核,由特殊的磁性矿物聚合而成。
或许,最初只是巧合,这些因磁力而聚合在一起的矿物碎屑,意外的组成了一种特殊的分形结构。
这种结构很像是内燃发动机的构型,但是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们的分形结构,契合了某种数学上的模型,当它们在磁力的作用下,吸纳新的矿物碎屑时,会极为规律的排布在结构外层,因而可以周期性的复制出新的核心结构。
而当核心结构内部的气压因为高度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时,也会推动外部的结构,和整体的重心发生相应的变化。
于是,这种磁性聚合体,因为这种可变、可复制结构的存在,而具有了在行星表面漫无目的滚动、成长的能力。
你很难称它为生命。
在地球上,也有人设计过类似的自行机械装置,用管材制作的风力怪兽能够在有风的时候,自动行走。
加装了气压驱动的装置后,甚至能够自行储存并释放收集的动能,在无风的状态下移动。
这个岩石球体,就是在无数的巧合下诞生出来的,类似的东西。
一种还不成熟的“生命机器”。
但,它确实已经具备了诸如“进食”、“成长”、“繁殖”、“死亡”这样的特殊机制。
当它滚动到金属碎屑较多的区域时,它会吸附这些碎屑,让自己的体积慢慢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复制新的核心结构。
而当整个球体受到外力的撞击,导致结构破碎成多个部分时,那些保留了未破损核心结构的部分,又将会变成一个新的分体,开始独立滚动进食成长的过程。
当球体进食的碎屑太多,体形增长到一个限度之后,核心结构提供的动力,将无法再推动过于沉重的躯体,它的运动便会逐渐慢下来,直至完全停止。
这是一场大自然的生命游戏,而在此时新生的宇宙之中,类似的生命游戏正在诸多行星中上演。
这个宇宙,早晚会变成一个热闹繁华的星际世界。
而在这颗星球上,这些滚动的石头,它们或许会在未来成长为真正的生命,又或许会一直作为一种特殊的无生命结构存在。
这是自然生命诞生之初才会有的景象,和木子星海洋中诞生的原生有机生命,并无本质区别。
结构决定功能,自然堆砌有些会偶然创造出这种具有反馈和增殖能力的结构。
这便是生命的萌芽阶段。
而李子木也越加发现,很多时候,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其实并没有印象中那般泾渭分明。
那里存在着模糊的中间地带。
宇宙意识的观察创造万物。
宇宙意识的触手同样遍及了整个宇宙,便是岩石和尘埃这种无生命的物质,只要受到规则力量的干涉,就必然承载着微弱的宇宙意识的波动存在。
就连李子木自己,也不知道在物质宇宙的背后,自己那宇宙意识之躯当中,偶然发生的细微变化,是否可以看成是宇宙中新生命诞生的迹象。
物质与意识,时空与精神,即便是在自己所化身的宇宙中,也仍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他去探索。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对宇宙的认识,其实,并不比凡人对自己肉身的了解,多出多少。
幸好,他还有系统。
至少,用是否被生命图鉴记录,作为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
简单,而实用。
而生命图鉴并未记录这颗星球上的“滚动岩石”们,所以,暂时还无法称它们为一种生命。
但李子木也并不想抹去这一丝可能性。
所以,在观察一番之后,他的身影消失在了这颗星球上。
他决定将这颗星球,留给这些滚动岩石。
本星系中,与滚石星球相对的另一颗行星,则要显得寒冷寂静了许多。
地质活动并未停止,但很难称得上热闹。
这并不是一颗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低温,能够减缓所有的生命和无生命活动。
小到分子内部的电磁活动,大到宇宙星体的发展演变。
不过,用来安置“母种”,倒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毕竟,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来自异宇宙的生命形式,而且对任何生态系统都极具侵略性。
李子木首先要做的,是修改母种的意识本源,植入属于他的规则烙印。
这既是为了控制它,也是为了让它适应本宇宙的规则体系。
以宇宙意识的庞大意识能量,再加上他对意识世界的探索过程中掌握的知识。
李子木成功的做到了对生命意识本源的后天改造。
而且,还是这么一个远比本宇宙内所有生命的意识本源都要复杂的、甚至连李子木也无法完全解析的生命体。
随后,李子木将这个经过改造的茧安置在了行星地表之下,某处地缝之中。
接下来,静待其变化即可。
做完这一切,李子木也不再停留,身影一闪,便离开了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