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爆发后,福建耿精忠举兵叛乱,率兵攻入浙江境内,浙江台州、温州均被耿精忠所攻陷,这时候赋闲在家的姚启圣觉得应该平叛报国,于是散尽家财招募乡勇,他带着招募来的乡勇投到了康熙派来平叛的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康亲王杰书的麾下。
随后几年中姚启圣一直跟随康亲王杰书对耿精忠进行剿灭,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启圣一直跟随杰书攻到福建,这一年杰书光复福建,耿精忠投降,后来在三藩之乱平息之后遭凌迟处死。
姚启圣在跟随杰书收服福建战斗中非常英勇,得到了杰书的认可,当然,这其中也跟姚启圣在中央有人有很大关系,姚启圣的亲妹夫乃是康熙朝初期汉人大学士黄锡衮,自古以来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正是黄锡衮当初拜托杰书关照大舅哥姚启圣,外加姚启圣作战确实勇猛,所以杰书才十分重用姚启圣,表功时杰书也把姚启圣立为头功上表康熙,因此康熙才知道有姚启圣这么一号勇将,姚启圣也因平定耿精忠叛乱的功劳被康熙任命为福建布政使,这属于地方大员了,一省第二号人物了。
吴三桂在兴起叛乱之初就曾经秘密联络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希望郑经从台湾出兵登陆福建漳州和泉州共同打击清政府,同时为了响应郑经,吴三桂还派出勇将韩大任从江西出兵入福建与郑经会师。
结果就是吴三桂部下的这名勇将韩大任看到福建耿精忠被灭,有预感三藩之乱早晚要失败,于是起了投降之心,恰好韩大任与姚启圣曾有一面之缘,于是姚启圣单身入营劝降了韩大任,所以韩大任所部3000余人全部被姚启圣收编。
姚启圣带领韩大任直接将驻扎在漳州和泉州的郑经击退,郑经一看韩大任投降了,吓得赶紧撤军回了厦门,姚启圣很顺利的就收复了漳州和泉州。时任福建总督郎廷佐十分看好姚启圣,恰好郎廷佐当时病重准备退休,临退休前郎廷佐向康熙保举姚启圣接替自己出任福建总督,于是康熙批准了郎廷佐的建议,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
也就是从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起,他才和收复台湾结下了渊源。三藩之乱平定后,出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就一直负责福建海防,主要就是与郑经交战。
郑经曾经多次率大将刘国轩和冯锡范等侵扰福建沿海地区,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启圣率军彻底击退郑经、刘国轩、冯锡范等人,收复了郑经常年占据的金门和厦门,因此功劳,康熙加封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世袭骑都尉和云骑尉爵位。
李光地,李光地这个人呢,他是康熙朝非常有名的理学大臣,并且李光地后期在康熙朝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在没有宰相的清代也算是拜相了。后来呢,他几次三番向这个康熙推荐施琅,请求以他为将。收复台湾,但是康熙皇帝非常迟疑,就问这个李光地啊,说你能担保他没有二心吗?李光地说了八个字儿,琅必灭郑氏报父仇。
姚启胜多次向康熙上书说,郑军成燎原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独善其长啊,且此时水战。更重于陆战以路攻水,断难尽决。要想,在这个海战中取胜,设立水师提督,乃重中之重。而且这个人应该,深识水性,并且会治水军,所以在他的心目当中,唯有施琅能胜任此职,他甚至愿意全家百余口性命作为担保。然而,这个康熙皇帝此时对施琅还是不信任,任谁请求都没有用,最终,否定了他的请求。
这个郑经看到清朝拆解福建水师,就和这个吴三桂儿耿精忠联手,不断骚扰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占领了厦门呐,泉州啊,潮州啊这些地方儿。并且以金门厦门为据点,跟清军对峙,清朝四次派人劝说郑经退回台湾,都没有奏效。
中国自古以来的智慧就是先礼后兵,打是肯定要打的,但是必须得是无奈之下才要打,只要有一丝的希望也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