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唐装则是以清代对襟马褂为雏形,加入立领和西式立体裁剪所演变出的近现代服饰,与古代唐装有本质的区别。唐代服饰在工艺装饰上普遍使用花卉图案,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形成了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 ”最具盛名的唐朝诗人李白,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挥笔写下这千古名句,既极尽杨氏的服饰之美,又间接表现了大唐时期盛世的繁华。
初唐时期(公元618至713),日常女服延续了隋代的传统,流行窄小的款式,日常穿上衣,以“ 窄袖断襦 ”最为常见,穿着时可将两襟交叠或对襟。这种“窄袖短襦”的盛行是受突厥、波斯、吐蕃等少数民族服装影响的结果。此时的女装裙腰会系得很高,直至胸部以上,裙装流行“ 间色裙 ”样式。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布料裁成上窄下宽的条状,拼接缝制而成。
除衣裙外,披帛也是女子间的风尚,披帛是轻而柔的长巾,披搭在肩上旋绕与胸壁间。另一种流行样式,是在上衣之上,再套一件半壁外衣。以之视为美观的男子也有穿着。此时的女装,总体而言崇尚纤长秀雅穿衣风格还比较保守。
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周:公元690至705),大唐迎来了“ 女主临朝 ”。受此影响,大唐女子装束也发生了改变。裙装的腰际逐渐下移,直至胸下高腰的位置上衣领口会挖作弧形,在胸前围成圆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唐代袒胸样式。穿衣风格变得大胆开放裙带间的布条变得非常多,甚至达到四五十条,间色裙逐渐被各种色彩的一色长裙取而代之。
除了穿衣风格的变换,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名为“ 陌腹 ”的新式裙装。在武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贵族女性仍保持着积极的参政热情,此时的女子甚至会将上衣不系入群中这些大胆的穿衣风格,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于大唐社会穿衣自由的想象。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盛唐:公元713至755)。随着女主时代的落幕,女子穿衣风格也逐渐回归内敛。此时大唐国力鼎盛,社会安宁,女子身形逐渐丰腴女装也开始稍显宽大。对于装束的审美也逐渐变为今人所熟知的“ 以胖为美 ”。
长裙系于胸线以上,在裙头打褶,让裙子更为蓬松,轻薄透光的衣料受到了女性的青睐,肩背和手臂肌肤隐约可见。虽不袒露,却展示了另一种含蓄的身体之美,而后安史之乱的发生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中唐时期(中晚唐:公元766至907),服装上完全抛弃了紧窄的“ 胡式 ”大袖变得流行袖口宽度大概是初唐时期的两至三倍。而后,奢靡享乐之风开始盛行,宫人女子时兴在佩戴更多的发饰。
到了晚唐时期,此时的裙装大多裙摆宽而长。女子开始在裙腰上加缝一段与裙身相同花纹的花片。作为礼服的翟衣演变成了大袖披衫,长度等于身长,领口直垂而下轻薄而无华彩 。
像老王头所穿的红色“唐装”, 是根据马褂为雏形,加入立领和西式立体裁剪所设计的服饰。这种“唐装 ”不是唐代的服装,而是改良过的清代马褂。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 唐 ”。不仅以“ 唐 ”作为“ 中国 ”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 唐人 ”。
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这种“ 唐装 ”,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那样一个女性张扬形态、恣意性感的时代,最终把自己的光芒,留在了历史的夜空里,也永存在了后人的心中。
一凡的最强大脑展示着华夏的知识宝库,展现着绚丽大唐带来的艺术辉煌。也不禁一阵唏嘘。
(晚九点前还有一章)